耿煊仰头看了看,心中如此猜想:“这是错觉吧?”
在他看来,从这峰顶到山脚这两三千米的距离差,在脚下大地与群星的距离之间,这差距微渺到可完全忽略不计。
现在,自己站在山顶觉得星更亮,天更近,不过是主观感受带来的变化而已。
仰头看了两眼,耿煊便摇了摇头,甩掉这些杂念,站在峰顶靠南侧边缘,直面猎猎寒风无休无止的吹拂,耿煊轻轻闭上了双眼。
再一次进入“天地桩”的状态之中。
虽然,他已经理智上认为,此处与别处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可在心灵上,当他再次接着“天地桩”的特性,进入那奇妙的境地之时。
原本,那单调到有些清冷估计的“天”中,似乎出现了隐约的群星。
在“天地桩”带来的妙境中,“我”戴“天”履“地”。
“天”在上,“地”在下,“我”在中。
彼此不相扰、不相干的“天”与“地”,因为有了“我”,开始出现了交互,有气韵在两者之间流动。
而供它们交互的,让气韵流动的“介质”,当然就是“我”。
现在,“我”的头顶上,在那气韵流动之间,仿佛还有群星缓缓转动,宛如斗转星移的残痕。
当然,这对耿煊的影响,也仅此而已。
这仿佛视觉残像一般的残痕,对于他的修炼,并没有任何影响。
无论是正面的,亦或是负面的。
当他进入这种状态之后,最关注的,反而是在“地”上蔓延开来的,在现实中无形无相,可在“天地桩”的妙境中,真的如网一般散开的“地听蛛网”。
于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发生的一切,因为与大地的交互,接着“地听蛛网”的捕捉,清晰的反馈,并呈现在他的心灵之中。
南面近二十里外传来的,密集的动静,是最先被他捕获的。
通过这些动静勾勒出来的形态轮廓,耿煊已经大略看到了营地大约的模样。
而后,是分散在营地周边的一处处“震动源”,那是一名名玄幽铁骑分散在营地周围,哨探境界。
然后,耿煊捕捉到了东南方向,三十多里外传来的密集动静。
那是四野堡。
那是刘牧的铁骑。
那是刘牧凭着远超四野堡的强横实力,轻易突破对方的防御,纵起驰入四野堡之内。
嗯,驰入堡内的,只有五百骑。
其余近万骑,都停留在堡外。
只是这不足二十分之一的力量,对这四野堡形成碾压之势,一是绰绰有余。
后面的动静,就比较零碎,也显得有些凌乱,可结合陆续跨越三十多里的夜空,不断没入眉心的氤氲红气,耿煊也知道那里正在发生什么。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原本凌乱的动静,重新变得有序起来。
聚在堡内的人丁,开始源源不断的从堡内踉跄而出,并在五百铁骑的押送下,拖家带口,一路向西,也就宋明烛等人所在方向接近。
又过了一会儿,那停留在堡外的近万骑,没有返回,而是折向往南。
通过地听蛛网,耿煊知道,就在他们前方约二十多里之外,便又有一个聚落存在。
在这两批人接连离开之后,本来应该已经人去楼空的四野堡,却不时有或轻或重的震动落入“地听蛛网”之中。
站在无名峰顶,“享受着”猎猎寒风的耿煊,忍不住睁开了眼睛。
然后,他便见东南方向,有赤红色的焰光冲天。
凭着敏锐的、视夜如昼的目力,哪怕隔着三十多里的距离,耿煊也隐约能看见熊熊烈焰那张牙舞爪的肆意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