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双脚,看似没有任何运劲用力的征兆,可却借着大师境“天地桩”带来的澎湃地力,让他的身体瞬间如被弹弓射出。
“嗖”的一下便向前飞窜而出。
若是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般身体前倾,几乎与大地呈水平的姿态,恰与“相马术”圆满之后,他在大地上贴地疾行的姿态差不多。
风本是无形无相。
可此刻,这从身周吹拂而过,将他身体全部包围的狂风,却仿佛变成了有形有质的大手。
特别是那从身下吹拂而过的狂风,让他清晰的感觉到一股托举之力。
这股力量在向上托举着他的身体。
在与他身体本身向大地坠落的力量相对抗。
凭着以往的经验,耿煊更是知道,即便没有任何风,以他此刻的速度,相对于身周虚空来说,依然有猎猎狂风吹过。
更别说,这峰顶之上,本来就有终年不散的狂风。
借着这样的便利,除了最初从峰顶“弹飞”的那一刻,以便再没有施展任何额外的手段。
只是凭丰富的经验,让身体找到了最佳的“借风”姿态。
然后,他静静旁观着这一切。
一边,是大地对身体强烈的拖拽之力。
从他双脚离地的那一刻起,就拼了命的将他往地上拽。
另一方面,是猎猎狂风从身下吹过之时,带来的托举之力。
在与大地的拖拽之力相对抗。
不过,问题在于,风是变化的,灵动的,琢磨不定的。
因此,这股托举之力,也是不稳定的。
大小不稳定。
方向也不稳定。
不仅有向上的托举,还会时而向左,时而向右,甚至有时候从背后往下压来。
而且,这种托举之力的分布也很不均匀。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以躯干胸腹为中心,均匀的在身体各处散开。
可也正因为如此,这种“理想状态”是最不可能发生的。
若不是有着足够丰富的经验,高超而精妙的运劲技巧。
随时调整,时刻对抗。
将外力的不稳定,通过自身的迅速变化进行自适应,自平衡。
若非如此,在他跃出峰顶后不久,身体就会完全失控,不由自主,甚至可能直接打起来。
好在,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从峰顶一跃而下的他,身形一边快速向前,一边快速下坠。
但这个“快速”,却远比自由落地缓慢得多。
而且,坠速颇为均匀,而不是呈加速度下坠。
当他的身形落地之时,回头看去。
耿煊凭目力观察判断,自己大约下坠了近五百米的高度。
而与峰顶的水平距离,却明显超过了五百米,将近千米。
“也算是一次成功的滑行了。”耿煊心中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