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年少登基有作为 > 第一百四十五章 仁义无双(第1页)

第一百四十五章 仁义无双(第1页)

世上之事,只要做了,就要痕迹。李千户、宋二爷两人联合查,顺着脉络追查下去。加上州府众吏中,能够替代两人位置的人就那么几个。如今正着查、倒着查,一天半的功夫就查个通透。不是一个人。主犯吏科文书、从犯户科文书。州府文官中的第三人、第四人。吏科文书姓赵,与曲阳赵千户是同族。构陷李千户,除了嫌弃他挡路,还有私怨在里头。当初曲阳赵千户作乱,是李千户主审的,以“谋逆”做判了赵千户死罪。这个赵文书可笑,不敢怪罪霍宝与邓健,反而迁怒到李千户身上。户科文书姓何,出身州府的士绅人家。家族势力在宋家、吴家后,排在第三位。徒三进城,何家归附最早,也颇受重用,子弟得了户科文书。不想随后徒三走了,霍五得了州府。空降一人为州掌事不说,连副手也点了宋家二爷。上边没地方升迁,何文书就自己想办法让人腾地方。察觉出赵文书构陷李千户,何家人就参合一把,将宋家人也牵扯进来鲍二父子是池鱼之殃,问清楚了,就被放了。霍五正用鲍家父子,李千户与宋二爷不会那么不开眼为难鲍家。邓仁并不清白。宋家名下书坊的《弥勒真义》,不是他让人印的,却是他身边一个小厮出面去交的定金。那小厮是被何文书的人收买了,可也牵扯出邓仁之前借着“公德”旗号,向士绅商贾人家索贿达四千两之事。至他从滨江来州府,还不足三个月,就已经这么大的数目。邓仁将这四千两银子换了黄金,造了尊金弥勒像。不管是真的虔诚,还是只是贪财,这已经是触碰滁州军底线。邓仁案直接提出来,交给监察处。高月熬刑不招供,等高家人拘押上来继续刑讯。赵文书与何文书的处置,李千户与宋二爷不敢自专,来询马寨主与霍宝。“赵家族亲在曲阳是谋逆,不思反省,还想着报仇……”马寨主冷笑:“这样记仇,还真是令人不放心!”说到这里,他看了眼霍宝。这孩子不会心软吧?霍宝没说话,他与看法与马寨主一样。这样记仇的人家,是真不好放出去了。谁晓得什么时候,再来一场“复仇”!就算不是复仇,插手入童兵营也是他无法容忍之事。“赵生斩!赵家家产籍没,赵家人充入劳役营。”马寨主直接有了定夺:“何伯光撤职,杖八十,允交赎金抵责!”两家一家极重,一家算是极轻。没办法,滁州士绅数得上的三十户人家,已经只剩下二十三家。再去一个赵家,就是二十二家。不到三个月的功夫,就去了快三成。不高抬手放放,一味苛严,恐引起恐慌。怕霍宝不解,马寨主还专门留下他,说道:“滁州是第一个地盘,是否能善待士绅,这影响咱们以后口碑……杀鸡骇猴也有了,三把火也点了,剩下也该让大家真正安心。”霍宝点点头,对着马寨主举了举大拇指:“六叔厉害……和州挨着滁州,那边士绅想要打探州府消息极容易,是该经营口碑了!”不仅是和州。等到江南繁华之地,有更多的士绅人家……至于高月,两人都没有提。总不能顾忌一个张千户,就放过高月。若是张千户因此事生怨,以后可要留心此人。霍宝跟着马寨主上了一课,去了大营。……经过一日半排查,老兵这里查出教徒七人,已经开始吃素,重度倾向者十三人,轻度倾向者二十四人,都是曲阳当初那一千人。这些人与高月相熟,有私交,才会受他的蛊惑。霍宝松了一口气。参谋生那边反而好些,除了两个本来家中长辈就供奉的少年原本就是二代教徒之外,其他人对于《弥勒真义》都很不以为然。前头四十四人,直接抽出来,成立僧兵营,执“五戒”,负责牺牲将士超度事宜。教徒七人,只觉得顺心如意,即便落发也情绪高昂。十三个重度倾向者,肯落发执戒的只有五人,剩下八人犹豫。没有人勉强他们,允带发修行,只是一切戒律与其他人一样。二十四个轻度倾向者,却是直接被吓到了。谁想要当和尚啊?!既当了兵?谁不想升官发财?!安定县一战,大家都积累战功,眼见就要升个小官,谁放弃才是傻子?宝爷昨日都说的明白,战争的意义是杀人,是为了守卫地方安定。不敢杀人的兵卒,养来何用?做和尚去做超度事宜,算是废物利用。等想明白所谓的“教徒”,除了一张嘴,没有什么用,这些人也就明白过来,之前受高月糊弄了。“明王转世,天下太平”?谁是“明王”?不能说这弥勒教是童家人的弄出来的,童家子孙就代代世袭“明王”吧?这滁州是五爷地盘,大家可是滁州的兵!这二十四人也很是聪明了,察觉出来这单抽出来重新造册就是危险信号。“宝爷,属下先前受了高教头蛊惑,觉得等着明王降世也省心……只是昨日听了宝爷一席话,属下就晓得先前都是糊涂心思,哪有天下掉馅饼的美事儿……这世道,只有手中刀枪是真的,什么狗屁教徒谁爱做谁做,属下只想做宝爷的兵,护卫滁州安定!”“属下也是,不该想着这些空话,愿意踏踏实实做宝爷的兵!”“就算杀生成仁,也比空谈的和尚有用!”“是啊,是啊,再也不信这些……”“……”二十四人,无一例外,在霍宝面前表露心迹。霍宝一一看过去,一张张脸都是至诚。霍宝合上手中册子,正色道:“你们即便说了……我便信了!各归各位……只是这册子还在,给你们留一个后悔的机会……日后若仍有侍佛之心,僧兵营空缺还给他留着!”二十四人不约而然道:“谢宝爷,不用留!”这二十四人早就后悔不已,谁还敢盼着这机会?逃出生天,不外如是!处置完老兵卒,那两个参谋生的处置,霍宝就宽容许多。那些少年总共才入营几日,又是被动听了几日课,本挑不出错处。这两个少年又是耳濡目染的缘故,笃行弥勒教。“送归家中,询问其父母,若愿意让孩子落发,可入僧兵营;若是不愿意落发,就除籍归家……所余生员空缺,可由家族另择子弟补入……”……州府这次动荡,引得各家侧目。大家都悬着心。实在是滁州军的行事太强硬了。不按常理。动则抄家灭族!让人畏惧!已经有几户人家,挣扎着要不然舍弃产业,另投安定之处,省的步了前头那些人家后尘。等到赵家、何家处置下来,大家松了一口气。赵文书罪名“插手军营要务,图谋不轨”,何文书罪名“知赵事而不报,借此构陷上官”。如今滁州军主力开拔,插手军营事务,这是自己找死,无人怜悯。何文书这里……很多人猜到缘故,不无同情……何文书与宋二爷都是举人,前者早白衫军进城后就投诚,接手政务,有不少安民之举……堪为能吏,只可惜押错人……随着这两人处置,州府关于先前那些人家的下落也有了消息。张家、尤家两家,竟然阖家没事,被“礼送”到亳州。张家送柳元帅处,尤家送冯元帅处。消息灵通的人家,谁不晓得那两位正是两家的靠山!想想带了六千精兵投了滁州的冯和尚,没有人会质疑这个消息的真伪。要是霍五爷真的杀了尤家人,那冯和尚怎么会毫无嫌隙来投奔?又有吴家的消息。吴家家眷,具罚没为苦役营,迁往滨江执役十年,这次的赵家家眷同样处置。还有前几日违反征兆令的隋老爷,阖家罚入苦役营,执役三年。至于举家搬迁那三家,反而没有什么消息传出来。不过张家、尤家这样的间人,霍五爷都没杀。吴家家眷,也都留着,就更不会费心再那三家人身上。说不得也往亳州去了。亲眼目睹过霍宝直接捶杀吴老爷的各家主,心中都疑惑。难道只是误会?实在是这霍家父子初登场给人印象太深刻。霍五爷“非友既敌”!霍宝“辱父即杀”!使得大家从骨子里生畏,遇事就想着是这父子两人下杀手。可仔细想想上,父子两人真正杀的,只有吴家父子三人。且是师出有名,杀的是可杀之人。“五爷仁义啊!小宝爷肖父!”鲍二爷亲历此次风波前后,结果废了两个文书,一个传教护法,一个童兵头目,他们父子却完好无损,怎么不叫他感恩戴德?来寻他打探消息的多,就听他吹了一通霍家父子。“五爷若真是弑杀之人,怎么会送徒三爷平平安安离开滁州?难道你还不晓得,那徒三爷从亳州南下才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