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安安的新生活,是从一场误会开始的。但这一次,她决定不再让误解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电视剧播出后,黎安安收到了不少来自观众的私信和留言。有人感谢她拍出了“家的味道”,也有人问她:“你笔下的那个‘母亲’,是不是你的亲妈?”她看着这些提问,心里五味杂陈。是啊,她的剧本里有太多真实的影子,尤其是关于食物的部分??那是她最熟悉的语言,也是她表达情感的方式。
为了庆祝剧集成功播出,公司办了一场小型庆功宴。席间觥筹交错,制片人、导演、演员们纷纷举杯,而她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她坐在角落里,手里握着手机,翻看着父亲前几天发来的照片:厨房里摆着一锅炖肉,旁边是一盘刚出锅的煎蛋,照片拍得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久违的烟火气。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在厨房里笨手笨脚地学做菜的样子。那时候他是个工人,下班回来总是满身油污,却总能变戏法似的从包里掏出一根冰棍或者一块糖。母亲则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烧得一手好菜,尤其是那道“八宝鸭”,每次端上桌都能让她和弟弟吃得满嘴流油。
如今,父母年纪大了,家里依旧是热气腾腾的模样。只是多了一个林秀兰。
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对林秀兰的戒备和排斥,其实是因为她害怕这个陌生女人会取代母亲的位置。可事实是,林秀兰从未试图替代谁,她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照顾一个曾经帮过她的老人。
那天晚上,她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妈,我明天回家吃饭吧。你们最近都吃些什么?”
母亲在电话那头笑得很开心:“你爸今天做了红烧肉,说想让你尝尝他的手艺。”
黎安安轻声笑了笑:“好,我带点水果过去。”
挂掉电话后,她靠在沙发上,望着天花板出神。那一刻,她忽然觉得,也许生活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由无数个灰色地带组成的复杂拼图。她需要做的,不是判断谁更重要,而是学会接受不同的存在。
第二天,她带着一篮新鲜的苹果和几盒蛋糕回到了家。推开门时,屋子里飘来阵阵香味,父亲正站在厨房门口擦拭桌子,看见她进来,笑眯眯地说:“来得正好,红烧肉快好了。”
“爸,你还会做红烧肉?”她有些惊讶。
“怎么,不就是照着你妈教我的步骤嘛。”父亲得意地扬起眉毛,“林姐还夸我说做得不错呢。”
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出来:“那我可得好好尝尝。”
饭桌上,三人围坐,气氛温馨而自然。母亲一边夹菜一边念叨:“你爸这两天老想着下厨,说是怕我太累。其实我也没那么娇气。”
“你妈这是嘴硬心软。”父亲笑着接话,“不过我确实比以前利索多了,连林姐都说我进步不小。”
听到这个名字,黎安安没有再皱眉,而是轻轻点头:“嗯,她确实挺用心的。”
饭后,她主动收拾碗筷,母亲在一旁打下手。两人边洗边聊,母亲忽然开口:“你爸这段时间变化挺大的,不仅爱做饭,还学会了用手机拍照。他说以后要把你们小时候的照片都整理一下。”
“是吗?”黎安安笑了笑,“那等我有空帮他一起弄。”
母亲看了她一眼,眼里闪过一丝欣慰:“你爸要是知道你这么说,肯定高兴坏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黎安安的工作依旧忙碌,但她开始抽时间定期回家吃饭。有时候是周末,有时候是工作间隙,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回去看看父母,陪他们说说话。
有一次,她发现父亲在阳台上种了几盆小葱和辣椒,虽然长得不太茂盛,但看得出他是认真照料的。她忍不住调侃:“爸,你这是要当农民啊?”
父亲挠了挠头:“这不是林姐说的嘛,自己种的菜吃起来更香。”
她听了,心里一阵暖意涌上来。原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正在悄悄改变着一切。
随着电视剧热度的上升,黎安安也开始接到更多影视公司的合作邀约。她开始尝试写一些新的剧本,主题依旧围绕家庭、亲情与成长。她把父亲的故事、母亲的厨艺、还有林秀兰的温柔细致都融入其中,创作出一个个打动人心的角色。
有一天,她在剧组休息的时候收到一条短信,是林秀兰发来的:“安安,周叔昨天包了饺子,让我给你带一份。放在冰箱里了,记得加热吃。”
她看完信息,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意。她回了个“谢谢秀兰”,然后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天空发呆。
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像极了童年时家中那扇老旧的玻璃窗映出的光。那一刻,她忽然明白,所谓“家”的意义,不是血缘的深浅,也不是陪伴的长短,而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当你抬头望向窗外时,有人愿意为你留一盏灯,煮一碗热汤。
她终于放下了心中的芥蒂,也终于懂得了如何真正去爱一个人。
而这段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