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么厚一沓材料,李启光同样很是诧异,心想这小子该不会是在糊弄他吧?
如果敢耍花招,就别怪他扣工资了。
陈景乐回答说:“时间是比较赶,只来得及考察江北地区的规模化种植区,周边几个县市的没有涉及到,好在结果大差不差。您先看看,有问题等下我们再聊。”
“嗯,我先看看。”
李启光翻开考察报告开始浏览。
陈景乐寻思他没那么快看完,35000字呢,就算看快点,也要看好一会儿,便自己坐一边倒茶喝。
老李同志办公室的茶叶比他买的好多了,这有钱人就是不一样。
李启光没搭理他,注意力都在考察报告上。
真正看了才知道,陈景乐的工作何止是没有水分,而且干货满满。结构清晰,逻辑缜密,涉及到大量数据样本,可以肯定确实是做了详细调研的。
李启光越看越投入。
陈景乐这篇考察报告,几乎是将鸿启的种植业务梳理了一遍,即便是一个对鸿启不了解的人,看完这样一份报告,都能清楚鸿启是什么样一家公司。
而且里面写的东西,有不少是他平时接触不到,也不清楚的。
到他这个位置,下面的人肯定不会什么都让你知道,有察觉不到的地方很正常,没有足够多的耳目,难免会有疏漏。
这是没办法的事。
他手下又没有锦衣卫,甚至很多时候就算知道,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现在陈景乐把这些东西全部披露了出来,把有人就在他眼皮底下钻空子搞吃拿卡要损公肥私那套,这就有点不能忍了。
李启光越看眉头皱得越紧,内心怒气渐起。
不过好在坏消息只占小部分,影响不算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看完最后一页,李启光揉揉脑门。
他感觉自己还是低估了陈景乐的作用。
尽管事先已经尽量高估,然而这小子的表现,比他想象的要优秀得多,对同龄人绝对是碾压级的,即便很多从业多年的商业精英,在分析问题上都不见得有他独到。
那种一针见血拨云见月的感觉,继上次之后,再度让李启光十分欣喜,同时又有点难以置信:“这篇报告,是你一个人完成的?”
陈景乐摇头:“你不是还安排了黄浩跟张智勇两个帮我跑腿么?”
李启光无语:“他俩什么水平,我比你清楚,帮忙拎包还行,端茶递水我都嫌他们笨手笨脚。”
“不至于不至于。”陈景乐呵呵一笑,反问:“那您觉得这考察报告有没有什么问题?”
李启光微微颔首:“挺好。”
这个评价多少显得保守了,本想夸他几句的,但想想,实在说不出口。
“那就行。”陈景乐不置可否,“回头我拿去投稿可以吧?”
“投什么稿?”李启光愣住。
陈景乐随口道:“论文啊,国内的两大核心期刊。我虽然没有继续读书,但是发一下论文还是可以的。”
他现在已经有好几篇C扩论文在手,可以考虑冲刺C刊了。
这次的考察报告就很适合。
国内的期刊,现在就缺少这种具有大量详实考察数据且能与理论相结合的文章。
所以陈景乐才敢去尝试投稿。
加上他前面那么多篇论文积累,底气比刚开始投第一篇那会儿强得多。
不然以他一个本科生的身份,就想要投C刊,多少有点自取其辱。
要知道人文社科这块,很多在读博士手上也没几篇C刊,连普通在读硕士想要独作发C刊,都几乎不可能。
一些高校为了科研成果好看,只要能发表一篇C刊,直接奖励两万元现金。
对文科学者来说,这个钱不少了哇。
实在过不了,也无所谓,以他的外语水平,可以考虑转投国际核心。对他这种几乎没有语言限制的人来说,反倒更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