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藤井御香已经效率很高的拿着一篇写好的报道给带她的前辈看了,“西山前辈,这是我这几天写的一篇文化观察稿,我觉得如果能发出去,肯定能引起反响!”
她前辈拿过她的稿件查看,然后一看到标题,就是整个人一愣。
“华国偶像明星午木新专辑引起的文化热潮,失败者的反抗”
什么鬼东西?
华国偶像明星?还引起的文化热潮?
她怎么完全没听过?
前辈用怀疑的眼神盯着她,收钱了?
这标题实在是让她感觉怎么看怎么像营销稿。
实习记者藤井御香很冤枉,“前辈,是真的引起了文化热潮,我这几天一直在跟踪这个事,这个事线下的影响很大,并且之后可能会越来越大!”
看前辈还是不信的样子,她干脆用实例举例,“这个华国偶像的新专辑,已经五天就卖出去了九十万张,前辈你自己查看一下最近的公信榜就知道了。”
前辈一愣,九十万张,还是五天卖出去的,那确实有点多。
更关键的是,和那些圈内人一样,重点是她竟然压根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也完全一点概念也没有。
作为新闻工作者,她知道,这种明明没听说过,却受众很多的事,往往更值得关注,因为这通常代表着一些被忽视的群体和事物。
前辈暂时放下怀疑,开始看稿子。
藤井御香是之前很早之前从浅野大志的乐评开始,注意到午木的。
她旁观了整件事情的发展。
从最开始专辑销量不佳遇冷,到推特点子王搞出来的拯救行动。
开始本来她其实也没有把这个所谓的拯救行动放在心上,毕竟网上的热度归热度,放到现实里,真有多少人行动,那就说不准了。
可没想到,第二天她来上班的路上,竟然真的在路上碰到好几个进行线下宣传的人了。
但这会,她也仅仅是留心了一下,还是没有太放在心上。
直到第三天,她来上班,又碰到了带着白色头带的人,而且似乎感知上还变多了的样子。
这次就有点引起她注意了,她开始去深入的了解,然后就发现了一个事
“你说这事都已经快要在学生里面成为潮流了,很多学生都在这么干?”
前辈愕然的抬头看她。
藤井御香点头,“是的,我统计过,就以我们报社附近的九段北中学为例,他们多的班级,一个班级有接近六分之一的人这么干。”
别看只是六分之一,但如果放大到整个学生群体里,那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
“这是怎么做到的?”前辈有些难以置信。
一个不认识的华国明星,搞出来的一场像玩笑一样的行动,能引起这么多人的效仿?
如果说是中学生还能理解一点,毕竟这事确实蛮中二的,但九段北中学不是高中嘛,高中生也都能这么中二的?
藤井御香也搞不太懂,只是猜测,“可能是那个华国明星很符合学生们的喜好,又或者这么干蛮酷的。嗯,也可能是受到了反抗精神的感染。”
学校里如果只是一个人这么干,那就会很显眼,很不合群。
但要是很多人这么干,那就是群体的风潮了。
前辈整个人认真了一点,如果真的那么多人干,那确实是一种文化现象了,足够刊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