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囊括了古代重要典籍,保存了文、史、哲、理、工、医等几乎所有学科的源头和血脉,也开创了华夏书目学之先河。
它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
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承唐之传统,【四库全书】同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每部之下都有不同的类别,每类之下再有“属”,共计44类66属。
它基本上囊括了,当时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典籍与着述,被视为古代图书乃至传统文化的总汇。
成书之后,四库全书被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
它也成为华夏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以及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
………………
在【太清神鉴】的序言中提到,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至高无上的神,是没有具体形态的,通过创造万物,来体现自己的存在。
同样地,至高无上的道理,也没有固定的方式,但它推动着万物运转,发挥着无穷的作用。
在宇宙混沌未分的时候,一切都沉浸在一种纯粹的气态之中,随着太极的分化,天、地、人三才各自定位,形成现在的世界。
阴阳二气没有偏见,顺应万物的生长规律来滋养万物。
天地也不刻意作为,而是辅助万物的本性,使其成熟。
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虽然禀受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精华,成为万物中的佼佼者,但在人类还未成形的时候,就已带着美恶、吉凶的潜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以,当人类出生的时候,天地并没有在其中,施加什么巧妙的手段,一切都是顺应时节、遵循规律、辅助自然的结果。
古代圣贤在观察人的时候,会先看他的形貌,通过观察形貌,就能了解他的性格。
了解性格后,就能完全了解他的内心。
了解内心后,就能知道他遵循的道理。
观察形貌,可以分辨善恶;了解性格,就能显着地看出吉凶。
相传,古代圣人降生时,会带来瑞相。
而那些贤愚、寿夭的区别,就像看手掌纹路一样清晰,一丝一毫,都逃不过观察者的眼睛。
所以,通过观察形貌和神态,来预测命运的学问,就这样兴起了。
这方面的书籍,非常多,论述也非常繁杂。
从许负、袁天罡、陶弘景、李淳风这些人之后,相关的着作更是数不胜数。
他们都在深入探究这门学问,得到了非常精妙的见解。
但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的说法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让学习者很难把握一个统一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