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在选择极致前程爆发的时候,后半程也必然会出现问题。
最主要的要素就是——高步频也难以持续。
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科尔曼身上。
当肌肉疲劳时,下肢摆动的角速度会下降15%-20%,步频相应降低。
步幅和步频的下降使选手无法维持有效的前进动力,速度随之衰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外,前程选手在训练中往往更注重起跑和加速阶段的步幅-步频优化,对最大速度维持阶段的技术调整缺乏针对性训练,难以在疲劳状态下及时调整运动模式。
即便你是精英级别的运动员。
到了他们两个的这种级别。
也很难避免这个问题。
甚至即便是你做了调整。
像是格林这种类型,明明能够前后兼顾。
拥有分段的能力。
但是却因为没有办法兼顾。
只能让自己卡在一个点上。
没有办法再突破。
不然以他在好一些分段曾经跑出历史极致的能力。
本该跑得更快才对。
因此格林经常在不同的场合似乎自己如果身在这个时代身体健康的话可以跑到更快甚至能够硬刚博尔特。你可以把它当做是一种夸大其词,但细细研究了他的比赛和他的跑步动态模型,你会发现其实他说的很多话……
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但是格林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办法攻克的。
他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他背后当年也是最强大的美国运动科学实验室。
集中了当时最强最先进的运动科技水平。
因此即便是他作为极致前程选手。
却没有办法突破这个界限。
不仅仅是步幅和步频会容易出现失衡,怎么都难以平衡维持。即便是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比赛经验强行进行了一波整合……
还是有一个点没有办法避免。
那就是。
关节活动度与肌肉发力模式的改变。
因为疲劳会导致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发力模式发生显着改变。
就像是在在最大速度维持阶段,髋关节伸展幅度可减少10°-15°,膝关节屈曲角度增大,踝关节背屈程度降低,这些变化直接影响蹬地效果和能量传递效率。
例如,当你到了极速维持的阶段,因为疲劳开始大量累积,髋关节伸展不足会缩短蹬地距离,降低推进力。
同一时间,踝关节背屈受限则削弱了前脚掌的扒地动作,影响步频和速度维持。
最难搞的一个点就是——
肌肉发力模式也从高效的协调收缩转变为代偿性收缩!
这就很难解开了。
原本由臀大肌、股四头肌等主要肌群主导的发力过程,逐渐依赖小腿肌群和腰部肌群进行代偿。
这种代偿性发力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导致身体姿态失衡,增加能量消耗。
前程类型选手由于前期过度依赖优势肌群发力,在疲劳时更容易出现发力模式紊乱,进一步加剧速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