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还能走得动的,都想办法去秦国了。
也许有些人,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也未必。
这样的事不仅发生在这几个村里。
在整个赵国西部,成千上万的民众或因为生计、或因为实在活不下去了而逃入秦国。
其中,一些刚从战场上退下来的人,发现自己为国家打了半年多的仗,所得军饷还不够家人度日,朝廷还在后方加征了一些税收,家人为了生活都离乡去了秦国或者借了一些债后,顿时就不甘了。
本来征召青壮打仗就会荒废农耕。
现在倒好。
不仅荒废了家中农耕让妇孺艰难求生,我拼命这么久家中却连安稳生活都做不到。
我为朝廷出力,结果就这?
“去你妈的朝廷!”
一个村子里。
当看到几个孩子在一个老人的带领下精打细算的熬着吃食时,一个男人直接爆了粗口。
他妻子为了不让孩子饿死,变卖了家中东西换了一些粮食后,把孩子和粮食都留给村中一个老人照看,自己去秦国赚钱了。
和她一起同去的,还有村中另外几个妇人和两个走得动道的老人。
面前的几个孩子中,其中一个干瘦的小男孩正是男人的孩子。
虽然大家都吃不饱饭,但以前也不至于这样啊!
他和同村几个汉子商量了一下,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这赵国,不待也罢。
父辈之仇?
如果要去秦国才有活路、在赵国反而生活不下去,那这仇还该不该记,恐怕就得打个问号了。
当赵国西部的情况传到邯郸时。
原本那些口口声声为了赵国的大臣们全都沉默着。
这直接把赵偃都给气笑了。
其实这大可以有解决方法,但贵族们不愿意干。
只要减税,百姓能过日子,没人会在国仇家恨和生存之间做选择;只要他们不那么贪婪,给百姓一条活路,他们也不至于去秦国。
只要他们下定决心与秦国为敌,不去想着日后能不能赚一分利,他们大可以团结起来像当初抵抗自己一样抵抗秦国。
大不了,再一次封锁边境。
可他们没人说话。
哪怕是那些大贵族们。
有大臣在奏疏里说“只是部分百姓叛逃”。
是,确实只有部分。
估计彻底下定决心逃去秦国的百姓,两年间加起来都只有万人上下,其他人都只是为了去秦国碰碰运气的。
但问题是,他们是赵国啊!
是和秦国有血仇的赵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