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每向前推进一寸,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先锋部队常常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触陷阱,无数年轻的生命瞬间消逝在这些精心设计的机关之下。
不仅如此,联军还不时派出小股精锐骑兵,对唐军漫长的后勤补给线进行骚扰。
他们神出鬼没,趁唐军不备,抢夺粮草、焚烧辎重,使得唐军的后勤压力沉重。
原本势如破竹的百万大军,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进攻的步伐变得异常艰难而缓慢。
与此同时,穆阿维叶充分挥阿拉伯帝国海军的优势。
阿拉伯海军的战船造型独特、行动灵活多变,他们对海洋的熟悉程度远唐军。
这些战船常常趁着夜色的掩护,靠近大唐海军的补给船队。
待靠近后,海盗般的阿拉伯士兵便会突然动袭击,抢夺物资后迅撤离,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而查士丁尼也没有丝毫懈怠,他紧急征调二十万民兵生力军,日夜兼程开赴法兰克地区,加强当地的防御工事,企图凭借地理优势和人海战术,阻挡唐军的进一步推进。
在这种腹背受敌、尾不能相顾的严峻形势下,唐军都督李镇涛在营帐中彻夜不眠,反复权衡利弊。
最终,他果断的做出了带兵回撤的决定。
回撤途中,李镇涛指挥舰队凭借强大的炮火优势,对法兰克地区的沿海地带展开了猛烈炮击。
巨大的火炮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炮弹如流星般划破夜空,重重地砸向沿海的城镇和村庄。
一时间,法兰克的海岸线上硝烟弥漫,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
曾经宁静祥和的沿海地区,在炮火的肆虐下,瞬间化为一片废墟。
查士丁尼知道唐军舰队的强大火力难以正面抗衡,果断下令后罗马帝国放弃法兰克地区的海岸线,将军队迅撤往内陆。
他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山林、丘陵间重新部署防线,利用复杂的地势与唐军展开周旋。
唐军虽然在军事力量上占据优势,但面对西方复杂多变的地形、数不清的陷阱,以及联军灵活狡猾的游击战术,双方陷入了胶着的僵持状态。
这一切,都在穆阿维叶的预料之中。
他十分清楚大唐帝国的强大,其庞大的军队、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
但他也明白,战争是一场消耗巨大的博弈,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有其承受的底线。
大唐不远万里西征,如今已近两载。
这两年间,数百万大军的吃喝用度、武器装备的损耗补充、后勤物资的长途运输,每一项开支都是天文数字。
即便大唐国库充盈,如此巨大的消耗也渐渐让其捉襟见肘。
穆阿维叶坚信,只要继续拖延下去,大唐皇帝定会权衡利弊,做出退军的决定。
但他深谙汉人的文化习俗,在谈判与妥协时,必须给对方留足面子。
于是,他授意查士丁尼开始撰写降书。说是降书,实则字里行间充满求和之意。
在这份精心撰写的文书中,后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将姿态放至最低,对大唐帝国的强大实力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赞美,承诺愿意停止一切抵抗行动,并且表示愿意在贸易往来、领土划分等方面做出一定让步,只为给大唐皇帝搭建一座华丽的“台阶”。
两仪殿内,寒风出呜呜的声响。
李治静静的坐在太师椅上,目光凝视着脚边跳动的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