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王二驴的婚恋恩仇录 > 第530章 坐而论道上(第2页)

第530章 坐而论道上(第2页)

“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内心的清净笃实坚定。万物都在蓬勃的生长,我从中考察出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最后又各自回到它们的根源。回到根源叫做静,静叫作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叫做自然规律,认识了自然规律,才叫作明。不遵守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便会发生凶险。知道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信服;天下信服才能顺应天意;顺应天意,才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险。”

…………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弃之后,才有了仁义道德;聪明智慧出现以后,才有了严重的虚伪;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才有了孝敬慈爱;国家混乱不堪,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一种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循环往复,永不停歇,它可以算作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又返回本源。所以说,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能够主宰自己的人也是大的。宇宙中有四大,而能够主宰自己的人是其中之一。这样的人取法于地,厚德载物;地取法于天,周济天下;天取法于道,自强不息;道则自我成就,按照它自己的样子来运行。”

…………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痕;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者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事的人,处理事情,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善于言谈的人,说话不会留下瑕疵和过失;善于计算的人,不用借助筹策等工具;善于关闭门户的人,不用门闩,却让人无法打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却让人无法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他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拯救万物,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因循常道的智慧。所以善于为人的人,不会以师者的身份自居。只有不善于为人的人,才会特意利用外在的凭借去彰显自我。所以,不好为人师,不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就算是有大智慧,也表现的好像是一个大糊涂一样,这都是精深玄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弱的位置,甘心为天下的溪壑。甘心为天下的溪壑,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开他,回复到婴儿般质朴的状态。知道什么是光明,却安于暗昧的位置,甘心为天下的楷模。甘心为天下的楷模,永恒的德性就不会出差错,恢复到终极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的位置,甘于为天下的山谷。甘于为天下的山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完备,回复到素朴的状态。最朴素的东西,可以被制作成任何器具,圣人使用它,就可以指导所有的人民。因此,天下最伟大的政治,和质朴的情感,是不可分割的。”

…………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柔弱,但是普天之下,没有什么能够支配它。君王如果能够遵循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自然会归附于他。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会自然均匀,万物生发,有了各种名称和制约。既然有了名称和制约,就会学会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可以避免灾祸。万物遵循于道,如同河流溪水归于江海一样。”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叫做聪慧,了解自己叫做明达。胜过别人叫做有实力,胜过自己,才叫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坚持力行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才会长久不衰;身死而仍能存在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兮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像泛滥的河水一样,或在左边,或在右边,无所不及。万物依靠它生长,而它对万物却从不干涉,成就了万物却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却不主宰万物。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是很渺小了;万物归附于它,却不主宰万物,可以说是伟大。正因为它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就会来投靠他。哪怕天下的人,都来投靠他,人们也会和谐安宁,不会互相伤害。音乐和美食,能够使过路的人停下脚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无奇的,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先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除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是难以察觉的智慧,也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鱼儿不能脱离深渊,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好像什么都没有作,却又好像什么都是它作的。那些君主们如果能够按照道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万事万物就会按照自然的规律,自我繁育和生长,自生自灭而得到发展。自我生长而产生贪欲的时候,我就要用道的质朴来镇住它。用道的质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没有贪欲,而回归安静,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之人不知道自己有德,所以才具备真正的德。下德之人,总想着不失去德,实际上他并没有德。上德之人,顺应自然,不刻意表现自己的德。下德之人,有所作为,而刻意表现自己的德。上仁之人,有所作为,而不刻意表现自己的仁,上义之人,有所作为,而刻意表现自己的义。上礼之人,有所作为,但是没人回应他,于是就撸起袖子,伸出胳膊,强迫别人服从自己。所以,失去道之后才有德,失去德之后,才有仁,失去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义以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知,只不过是一种虚华,也是愚昧的开始。大丈夫应该选择厚重,不应该选择轻薄;选择朴实,不选择浮华。所以要放弃浅薄浮华,而选择朴实敦厚。”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以前得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领袖。进一步说,天无法保持清明,恐怕就要崩裂;地无法保持安宁,恐怕就要塌陷;神人无法保持英灵,恐怕就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恐怕就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就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领袖的地位,恐怕就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不要求像华美的宝玉,而宁愿像坚硬的石头。”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的运动规律是循环往复,道的作用是柔弱微妙。天下万物来自于有,有来自于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