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青涩的回忆是哪首歌 > 第 31 章(第1页)

第 31 章(第1页)

接连数日的阴雨,仿佛一匹沉重、永远拧不干的灰色苫布,将整个小镇严严实实地捂住。空气里,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混杂了泥土霉湿与陈旧青苔的微腥气息,压得人心口如同塞了一团濡湿的棉絮,沉甸甸,闷窒窒。

张甯藏在幽深巷尾的家,更是逼仄。窄小卧室如一粒被时间磨旧的珍珠,唯有床头那顶洗得发白的旧蚊帐,勉强围出一方尚算私密的逼仄角落。夜色浓稠如墨,帐内,一盏光线昏黄的床头小灯疲惫地摇曳着,却只能在帐壁和堆积的书本上投下斑驳黯淡的光影,如同风中残烛无力的低吟。她斜倚在床头,灰裙褶边散落如疲惫的云絮,手中的《资本论·下》刚刚翻到最后一页,马克思那冷静而锐利的文字,如同深渊中涌动的、冰冷的暗流,已然将她的思绪悉数吞噬、裹挟而去。床头,那三卷砖头般厚重的书垒在一起,粗糙的封面在昏暗灯光下泛着陈旧的黄色,如同风化的岩石。它们蛮横地占据了床头柜仅有的一点空间,像一座沉默的、引人攀登却又带来无形压迫的哨塔。

她缓缓合上书,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硬质的书脊,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蚊帐顶端那块醒目的补丁——那是一块与帐子颜色格格不入的旧布,上面歪歪扭扭的针脚,如同孩童笨拙的涂鸦,清晰地透出母亲在病中强撑着缝补时的颤抖痕迹。她的心弦猛地一颤,如同被冰凉的雨丝猝不及防地拨动,发出一声微弱而酸楚的回响。彦宸那几句听似粗鲁直白、却如同烙铁般烧灼着她内心的话语,又一次在她脑海里蛮横地回响:“努力念大学,出来找个固定工作……思想固化,吸收不进新知识了……没有啥发展前途了!”她下意识地蹙紧了眉头,眼神瞬间变得如同子夜寒星般锐利闪烁,竭力想要抓住那句话语中潜藏的、刺痛她的点。为何他——那个吊儿郎当的学渣——能如此轻易而又精准地剖开现实生活那层温情脉脉的表皮,暴露出其下冰冷的骨骼,就像熟练地剥开一颗坚硬的果壳?难道,用资本的视角去审视一切,真的能如他所暗示的那样,撕开人生那层习以为常的、麻木的面纱,看到另一重截然不同的真相?

她缓缓放下书,目光在床头那三卷《资本论》上逡巡、流连,犹豫如同涨落的潮水,一阵阵漫上心头。是继续啃读马克思,深挖那些晦涩艰深、却又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思想脉络?还是硬着头皮,向彦宸借来那本全英文版的《证券分析》,直面格雷厄姆那冷峻理性的投资刀锋?她甚至想要放下所有的矜持,去问问他,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到底该从哪一本入手——奇怪的是,那家伙那副总是没个正形的吊儿郎当的样子,那语气里若有若无的挑衅,反而总能像火石般,意外地点燃她心底某些隐藏的、跃跃欲试的火花。她无声地轻叹,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带着自嘲意味的弧度,如同干枯的藤蔓上意外绽开的一朵瘦弱残花。

这些天,她过于沉溺在这些宏大叙事的书海中,确实放松了对彦宸的‘严加看管’,连带着补课的节奏也变得如同断了发条的钟摆,零散、断续,却又诡异地未曾真正停歇。一丝微妙的歉意,如同最细的绣花针,轻轻刺了一下她的心。但随即,她又想起他埋头于题卷时那副难得的专注模样,以及……他那根本毫不在意的态度。那家伙,依旧每天变着法子、没心没肺地撩拨她,被她用更加刻薄的‘毒舌’喷回去后,他竟似乎还心满意足,然后乐呵呵地继续低头做题,活像一只刚刚被主人挠到痒处的、心满意足的狸花猫。

帐内的灯光昏暗地摇曳,书页散发出陈旧油墨与纸张特有的、微涩的气息。她不由回忆起这几次补课时的零散片段。彦宸偶尔被她冷不丁问到关于资本或金融的问题时,总是能立刻打起精神,巴拉巴拉地瞎扯一大堆,东拼西凑,听起来仿佛头头是道,细究起来却又破绽百出,像个油嘴滑舌的街头卖艺人,故弄玄虚地抛出一串串似是而非、听着新鲜却经不起推敲的‘道理’。她还记得自己当时是怎么用她惯有的‘毒舌’回敬他的:“你这套歪理邪说,恐怕连马克思本人听了都要从坟墓里爬出来纠正你!”可他当时却只是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眼底闪烁着那种独有的、混杂着狡黠与坦荡的光芒,回答得理直气壮:“嘿嘿,蒙不了资本家,难道还蒙不了你这个学霸吗?”

她当时只是冷哼了一声,飞快地用红笔在他的试卷上划下几个大大的叉,以此来掩饰心头那一丝被他的直白与某种奇异的洞察力所搅动的、微妙的悸动。而如今,她的目光依旧定格在蚊帐顶端那块丑陋的补丁上,思绪却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再次奔向彦宸那句轻飘飘却又分量十足的话——‘思想固化’。她从未尝试过,真的从所谓‘资本’的视角,去冷酷地审视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而现在,这个念头一旦萌生,便如同燎原的星火,迅速燃烧起来,烧得她整颗心都焦灼不安。

她尝试着,戴上这副刚刚拾起的、冰冷的资本棱镜,重新审视自己的母亲。母亲没有工作,长期卧病在家,身体孱弱得如同风中残烛,性格温良恭顺得如同春日清晨那一抹即将消散的薄雾。靠着后爹那份微薄的工资,苦苦支撑着她的学费、弟弟的书本费,以及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可在那套冷冰冰的资本运行逻辑下,母亲无疑是一个被无情地抛出生产链条之外的‘废人’,她无法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反而需要持续消耗资源。病痛如同一条沉重的锁链,将她牢牢锁在床榻之上,形同一片被时代洪流遗忘在角落的、毫无用途的废墟。想到此处,张甯的心猛地一缩,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冰冷的铁钩狠狠攥住,连呼吸都瞬间变得困难滞涩。

她又想起那位沉默寡言的后爹。他像一块坚硬的石头,寡言、顾家,却也因循守旧得近乎无趣。每天风雨无阻地踩着那辆嘎吱作响的旧单车去工厂上班,换回那份固定得如同钟摆一样精确的薪水。在资本的巨大棋盘上,他无疑是一枚最普通的兵卒,忠诚、勤恳,却毫无希望。他被牢牢困在那个日渐衰落的国企格子里,耗尽一生,恐怕也难以越过命运划定的雷池半步。

她的目光又转向那位总是板着一张刻板方脸的班主任。他总是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唠叨着‘只有努力高考,考上好大学才有唯一的出路’。可在这副新的棱镜下,他不过是庞大教育流水线上一枚忠于职守的螺丝钉,兢兢业业地为社会生产着标准化的‘高分商品’,却从未真正质疑过这套体系本身的合理性与目的性。他的教条,如同一堵看不见却坚不可摧的高墙,不仅框住了学生们思想的翅膀,也同时框住了他自己,让他安于做规则的传声筒。她的思绪如同决堤的潮水般汹涌翻滚,将她认识的一个人个人逐一冲刷、审视:同学,邻居,甚至街角那位每天斤斤计较几毛钱的卖菜大娘……每个人,无论自知与否,都仿佛被裹挟在一张无边无际、名为‘资本’的巨网之中,不由自主地扮演着生产者、消费者,或是被剥削、被定义的棋子。

最后,她的思绪还是不可避免地落回到了彦宸身上。他又是谁?一个公认的学渣,理科试卷常年在及格线边缘危险徘徊,却又能在课后自己捧起《资本论》这样的‘天书’,并且口出狂言,直斥国企是‘剥削牛马’的地方?他看似吊儿郎当,没个正形,嘴上轻佻地调侃着要‘雇秘书翻译’这样的幻想,眼底深处却又分明藏着一团不肯熄灭、桀骜不驯的火焰。他像一匹尚未被完全驯服的野马,身体被困在应试教育的藩篱之内,灵魂却总是在跃跃欲试,想要冲破一切束缚。他的某些洞察,锋利如解剖刀,能够轻易剖开生活习以为常的表象,暴露出其下残酷的逻辑。可他偏偏又要用那副玩世不恭的笑脸来掩饰这份锐利,像一个戴着小丑面具、在命运的棋盘上危险跳舞的赌徒。她不由又是一声轻哼,但这一次,嘴角弯起的弧度却变得异常复杂,如同黑夜里被风吹得明灭不定的烛光。他到底是资本规律的冷静观察者,还是一个尚未觉醒、却潜力无限的未来玩家?她不得而知。只觉得心头有一股莫名的热流涌动,仿佛被他那身上矛盾的锐气与活力,点燃了某种她尚未明白的东西。

帐外的雨声确实已经几乎停歇,只剩下屋檐偶尔滴落的残响。远处巷口,传来几声断断续续的狗吠,如同不合时宜的鼓点,徒劳地刺破着深夜的寂静。她猛地拉开蚊帐,翻身下床。赤裸的双脚踩在地板上,感受到一种渗入骨髓的冰凉,仿佛第一次踏上了一块充满了未知与变数的人生棋盘。她走向那张被弟弟的作业本和她的试卷草稿堆满的窄小书桌。随手翻开一张刚刚批完的题卷,上面红色的批注与勾叉零散地分布着,如同夜空中稀疏的星辰。脑海里却又闪过彦宸在补课时露出的那个狡黠的笑脸,以及那句‘蒙不了资本家,还蒙不了你?’的反问,如同一颗被投入心湖的小石子,再次荡开了圈圈涟漪。

她听见自己用极低的声音自言自语:“还是……再看一遍?或者……换一本?”声音如同夜莺在暗夜中的第一声低鸣,微弱,却带着一种犹豫不决的轻颤。指尖无意识地掠过试卷的边缘,那感觉,仿佛在轻抚一柄尚未决定是否要出鞘的、锋利却沉重的剑。她下定了决心:明天,还是去问问他吧——那家伙,总有办法让她固有的思绪,拐上一个意想不到的弯。

她重新回到床边,坐在床沿。灯光依旧昏黄如旧梦,蚊帐顶端那块补丁在光影下看起来更像一张神秘难解的地图,它似乎指引着某个方向,却又同时将她牢牢困在这方寸之地。她的手指重新捻起了《资本论》的书页,纸张发出‘沙沙’的细微声响,在寂静的夜里,如同遥远海岸线传来的、永不停歇的潮声。她清楚地意识到,资本的逻辑,如同一张无边无际、无处不在的网,不仅罩住了她,也同样罩住了彦宸,罩住了所有人。可他的那句‘创造不可能’,却又像一枚被悄然埋下的火种,已经点燃在她心底最深处,正在慢慢燃烧,烧得她既感到深刻的不安,又滋生出一种连她自己都害怕的、模糊的期待。

夜更深了。残余的雨声,如同恋人枕边的低语,缠绵不断。蚊帐之内,那个清瘦的少女再次埋首于厚重的书页之间,仿佛一个虔诚的探秘者,正在用尽全力,叩响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沉重大门。她的青春,炽热、迷茫,而又远未定型,正如同床头那三卷沉甸甸的书,蕴藏着艰涩、重压,却也同时闪烁着无穷的、改变一切的光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