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数日,方羽没有片刻休息。
他守在伤兵营,亲自为伤重的士兵喂药、换药,询问他们的伤情,安抚他们的情绪。
他一家一家地走访阵亡将士的家属。
城南的一处低矮土坯房。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抱着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坐在门槛上,双眼红肿,默默流泪。
她的儿子,是方羽麾下的一名什长,死在了冲出谷口的那段路上。
方羽带着沉重的抚恤金,和几名亲卫一起,站在门口。
他张了张嘴,却发现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方羽不发一言,只上前将厚厚一袋铜钱和几匹绢布,放在老妇人身前。
然后,他再次跪下。
“大娘,我对不住您,没能把柱子带回来…”
老妇人浑浊的眼睛看着他,嘴唇颤抖着,最终只是摆了摆手,泪水无声滑落。
“将…将军快起来…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俺…俺知道…”
方羽没有起身,只是重重磕了一个头。
“柱子是英雄!他的抚恤,是应得的!往后,您和娃儿的生活,朔州军管了!我方羽管了!”
他留下亲卫负责后续安顿,转身离开时,脚步沉重得像灌了铅。
这样的场景,在朔州城内不断重复。
他的真诚,他的担当,他的承诺,像一股暖流,慢慢驱散着笼罩在残兵和百姓心头的寒意与绝望。
士兵们看着他憔悴的身影,看着他亲力亲为,看着他对每一个牺牲者家属的郑重承诺。
原本因惨败而动摇的军心,在悄然凝聚。
他们失去了一半的袍泽,但他们的将军,没有抛弃他们,更没有推卸责任。
这份情义,比任何豪言壮语更能稳定人心。
商瑶来了。
她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参汤,走到方羽临时处理军务的偏厅。
方羽正对着一张朔州地图出神,眼窝深陷,下巴上冒出了青色的胡茬。
“喝点东西吧,你已经两天没合眼了。”商瑶将参汤放在他手边。
方羽抬头,眼中带着疲惫,却还是接过碗,大口喝下。
“城里的情况,我都听说了。”商瑶轻声开口,“你做得很好。”
方羽放下碗,脸上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神色。
“做得再好,也换不回死去的弟兄。”
“但活着的人,需要你。”商瑶走到他身边,看着地图上那个标注着“死地谷”的红叉,
“逝者已矣,生者还要前行。你若垮了,朔州怎么办?剩下的弟兄怎么办?”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