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过谦了。三道菜已上齐,请慢用。若有其他需要,可摇铃吩咐。”苏衡说罢退出了这个雅间,留这对父子静享美食。
这原本是苏氏药膳堂最普通不过的一日。但苏衡没想到的是,次日,这位秀眉大耳的年轻郎君又来了,一来便又点了一份龙眼纸包鸡。
要知道,苏氏药膳堂每日限量接待二十位客人,预约号本就难抢。几乎很少能看见连着两日都能抢到号的客人。苏衡原本以为这只是巧合,没想到,接下来好几日,每日都能看见这位年轻郎君。偶尔还能见到他带着那位生得玉雪可爱的小郎君一道来。
苏衡心下奇怪,便去查了预约名册,却始终查不到连续好几日都在预约名册上的人。这倒奇了。除非,有拿到预约号的客人自愿将自己的青玉牌转赠对方,否则,一切都说不通。药膳堂的客人不是高官便是权贵,是谁有这般大的面子,能令这些贵人们将好不容易拿到的青玉牌折腰相送?
苏衡正疑惑间,忽然听见外头传来吵闹的声音。走到药膳堂大堂一看,却是位穿着贵气的女子柳眉倒竖,纤指轻点,一脸嗔怒地瞪视那位日日常来的郎君。
“好哇!你个没良心的,我说怎么近日你总说胃口不好,饭吃不了几口便道饱了。原来是偷偷跑来这儿打牙祭吃独食了!”
“娘子息怒。此处人多,我们回去再说,回去再说。”那年轻郎君以袖掩面,似十分尴尬。
“哼!怎么?敢做不敢认?觉得丢脸一开始就不要瞒着我偷偷摸摸跑来吃独食。我偏要在这里说,好让你长长记性!”那俏丽女子轻哼一声。
“阿娘,不要生阿父的气。是我想来的,不能怪阿父!”那位小郎君抱着女子的大腿,扬起小脸稚声稚气地替他阿父说话。
“真的?”女子挑起一边柳眉。
年轻郎君连忙点头。
“那便饶你一次”,女子俯身抱起长子,道,“走,去天字一号雅间。我倒要尝尝,这家药膳堂的饭食到底有多好吃,把咱们府里的吃食都比过去了。”
第123章第123章苏洵中举
“范爷爷,您认识那家人?”苏衡抬眼。
范仲淹轻轻点头:“小衡啊,你这药膳堂可是引来了不得了的人物。那位化名‘王十三’的郎君乃是濮安懿王第十三子。去岁他被陛下授官岳州团练,因此现在朝官们一般都称其为赵团练。”
“皇建院街分馆往来的皇亲国戚也不少,这位赵团练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苏衡不觉得范仲淹会无缘无故为了一位普通的皇亲特地登门提醒。
“早年陛下无子,这位赵团练幼时曾被接入宫中,赐名宗实,由圣人亲自抚养。后来陛下亲子出生,赵团练便被送回懿王身边。可惜,皇子未满三岁就夭折,陛下这些年接连夭折数位皇子,如今宫中并无皇嗣。这位赵团练的身份……颇有些尴尬。”范仲淹缓缓道。
原来如此。范仲淹这么一说,苏衡便明白了。不过,十三团练……苏衡被这么一提醒,立刻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吗?历史上仁宗无子,继任皇位的正是这位英宗。
那么,那日见到的那位娘子便是赵团练的夫人,未来的皇后了?还有哪位粉雕玉琢的小郎君,不会是未来的宋神宗,赵顼?
这么看,他的药膳堂的确引来了了不得的人物。不过,连当今天子都已经来过他的苏氏养生馆了,未来天子爱吃他这药膳堂的饭食,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苏衡很快便调整好心态。
“来者都是客,既然赵团练取了化名,便是不希望旁人认出他来。我只当他是‘十三官人’便是了。”苏衡道。
“怎不是王官人?”范仲淹奇道。
“范爷爷有所不知,王官人另有其人。”苏衡说着,伸手往上指了指。
范仲淹秒懂,哑然失笑:“你啊……”
“对了,范爷爷,我有一事相求。”苏衡正色道。如果范仲淹今日不来五岳观,他原本也要去范府拜访的。
范仲淹呷了口清茶,示意苏衡但说无妨。
“我想向您求两封推荐信。”苏衡道。
事实上,不止是范仲淹,苏衡还拜访了庞籍,拿到了庞籍亲笔写的两封推荐信。而不在京中的文彦博、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也十分配合地将举荐信寄到了五岳观。苏衡收到厚厚一沓举荐信后,这才磨墨提笔,给苏洵回信。
数日前,苏衡便收到了来自眉山的报喜书信——苏洵参加了今岁的秋闱,考中了举人。家中已经在着手准备离蜀赴京,趁苏洵明春参加春闱的机会,来开封见见苏衡。
苏衡收到喜报后,却想得更远。苏氏养生馆生意红火,药膳坊与药膳堂也营业了数月有余,替他挣了不少银子。如今,以苏衡的资财,想要在内城核心区买下一套宅子或许有些困难,但在外城买下一座带院子的大宅子却是绰绰有余。
等家中爹娘弟妹明年年初进京,便能直接住上大宅子。京城的教育资源自然要比小小的眉山县要优渥数倍,苏轼与苏辙留在京中太学或国子监读书,岂不是更好?这般想着,苏衡便开始筹备买房还有替弟弟们求举荐信的事情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苏衡在京中忙碌时,远在眉山的苏家众人也没闲着,一边在筹备苏洵参加乡饮的事情,一边忙活着找人接管苏家名下的田地还有收拾行李细软。
此番进京少不得离家数月甚至半年,家中田产若是无人打理,等回来估计要长满杂草,一片荒芜。杨氏要照顾年迈的苏序,还有打理老宅,抽不出身帮忙。
程氏也没好意思再给嫂嫂增加负担。好在同住纱縠行的一位婶子十分热心肠,替程氏牵线寻了为打理庄稼的好手,每月只收半贯的代管费。
了了一件心头大事,程氏总算松了口气。
“阿娘,等阿父进京参加礼部试,如果通过了,阿父是不是就能像伯父一样当官了?那咱们能直接搬到京城住吗?我好想阿兄,若是咱们也在京中,就能每日都见到阿兄了。”苏轼如今已经长成十六岁的少年郎了,但是在程氏面前总忍不住要撒娇。
缀在苏轼身后的小尾巴苏辙闻言,也眼含期待地看过来。虽然吧,苏辙这个才十三岁的小尾巴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比苏轼还要高出一个拳头,两人站在一起,苏辙反而更像是年长的那个。
程氏温柔笑笑,摇头道:“哪有这么简单。你们阿父如今只通过了咱们眉州的解试,等明年春天除了要参加礼部的省试,省试过了还要再参加殿试,等通过殿试正式成为进士,还得再参加吏部的铨试,通过了,才能获得任官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