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抗清三公 > 第413章 天子我也能做(第1页)

第413章 天子我也能做(第1页)

贾汉复是上了张长庚小册子的,并且给其的评价颇高,认为若降之能重用。

此人少年豁达不羁,后从军跟随陕西总督孙传庭攻打李自成,因力保潼关不失之功升淮安副将,后随明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降清,被多铎编入正蓝旗汉军,此后在多铎的推荐下官运亨通,在燕京任都察院理事官、工部右侍郎。

贾汉复任职京官期间,张长庚同样在燕京任职弘文院侍读、国史院学士。双方因“工作”上的事情经常打交道,久而久之倒成了知己。且一个在顺治十三年出任湖广巡抚,一个则在十四年出任河南巡抚,成了名符其实的好邻居。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陷镇江、瓜州等地,派一支偏师北上江淮进入河南,担任河南巡抚的贾汉复得知后令总兵张应祥赴宛南进击,郑军不敌失败,余部其后走光州、商城,与当地抗清义军杨玉环会合后声势再次壮大起来。

贾汉复一方面派部将前往剿灭,一方面向担任湖广巡抚的好友张长庚借兵五千。

得知河南境内“贼势大张”,深知唇亡齿寒道理的张长庚自然帮忙,如此在湖广兵的帮助下才使得河南境内的抗清义师尽数覆灭。

因保全河南的大功,贾汉复被清廷授了个世爵三等云骑尉外加太子太保。

令人称奇的是,武将出身的贾汉复为官竟然十分清廉,任上悉心吏治,为民兴利。除此,贾汉复还特别重视文事,在河南设局纂修《河南通志》;在陕西,又组织宿儒重修《陕西通志》,并在多处修办书院,培育人才。

甚至还在老家出资建书院,捐500亩滩地以租金助学。不仅如此,贾汉复还将自己的私产全部捐出来用于帮助贫寒士子读书,自个和家人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

可以说,不管是文治还是武功,贾汉复都是个难得一见的贤臣。

符合世人对贤臣的所有定义。

然而就这么一位大贤却降清充当清廷镇压抗清军民的刽子手,也属实叫人奇怪。

自天津巡抚张端投降后,王五的军事力量已实质控制整个直隶,现在就剩山东、山西和半个河南没到手。

山东方面,已令三省总督白秉贞加强对巡抚周有德的“政治攻势”,同时密令光复会在山东的负责人蔡德忠寻机刺杀山东提督马宁,确保马宁这个墙头草不会倒向武昌。

军事上,除徐霖的第五镇从天津沿运河南下对山东形成攻势威胁,留守河南的老将郭升、李复国、田文等也正合力围攻坚守开封的清河南巡抚夏自德。

岳乐大军的南下使得河南方面的清军兵力变得极其薄弱,纵是夏自德铁了心要给满清殉葬,开封一座孤城也坚持不了多久。

开封若下,王五留在河南的兵马就能配合沿运河南下的徐霖部对山东形成“全面入侵”之势。

内外压力之下,山东最迟明年开春就能出结果。

山西巡抚杨熙在得知燕京沦陷消息后就恐慌的连觉都睡不着,要不是王五听取甘文焜的意见及时派人去太原做杨熙的“工作”,弄不好这位杨中丞能自个弃官逃跑。

其实跑了更好,届时只需派一镇人马就能收取山西全境。

不过杨熙不跑好处更大,因为王五需要的是快速收取完整的晋地,也就是连清朝留下的管理体系也要全盘接收,如此可以避免因为混乱导致山西这块蛋糕不能被及时消化。

可能是察觉燕京赵王意图,杨熙这会反而不慌了,领着山西巡抚衙门、布政衙门、按察衙门大小官员正在跟赵王的使者讨价还价。

除了要求所有人员留用外,杨熙本人也想更进一步。

大小要给他个总督。

直隶不行,陕甘总可以吧。

现在的陕甘总督白如梅可是个“反动分子”。

对杨熙的要求,王五示意在太原负责谈判的前清吏部汉侍郎朱之弼可以答应,但给的不是陕甘总督,而是两江总督。

两江地区现在清军手中,给人两江总督不是拿人开涮么。

朱之弼都不知道怎么跟杨熙说,硬着头皮讲了后,未想杨熙竟然不恼,反而很认真的询问吴军在南方的战事,最后又跟幕僚们商议了下,竟然同意出任两江总督。

王五这边也很爽快,当即让宣化的第七镇进驻山西,而山西原有驻防绿营则编为第二十镇开拨河南。

原山西官员愿意留任的可以留任,不愿意留任的则随杨熙这个两江总督一同前往洛阳。

甭管两江现在什么情况,总督衙门架子先搭起来。

这个第二十镇加上空衔的杨总督欢天喜地就收拾东西要往南方发财,人还没到洛阳,杨总督就卖出上百个两江肥差。

把在燕京正忙着给崇祯迁坟的王五听的目瞪口呆,仔细一打听,原来从杨熙那买官的不仅有原山西各地的官员,还有大量地主士绅,其中不乏尚在敌占区的。

看着是坏事,一琢磨也是好事。

为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