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抗清三公 > 第424章 先北后南(第1页)

第424章 先北后南(第1页)

赵军兵临长江,南京的伪正大朝廷皆以为赵军会立即渡江,未想赵军却在长江边按兵不动。

原因是燕京刚刚制定“先北后南”政策。

此“先北后南”政策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独指关外的盛京八旗。

顺治元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后,以盛京为清朝留都,留心腹内大臣何洛会一人留守,又称盛京将军。

盛京将军下设副都统4人,全权负责盛京、兴京、凤凰城、广宁、开原等清朝在关外全部土地,留守的下五旗兵连同家眷有十万之众。

此外,关外还有数十万早年从关内掳掠而来的汉人包衣,若全部动员的话这些汉人包衣也能拼凑数万人马出来。

不论是土地面积还是能够动用的人丁,盛京俨然是关外一座坚不可摧的重镇,因此即便燕京被关内汉人叛军攻陷,时任盛京将军的达都都没理由向汉人军队投降。

毕竟,汉人屠了燕京满城!

为了稳定关外人心,达都同留守盛京的一众八旗官员决意拥立太祖奴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的六子费扬古泰为帝,凭借太祖太宗皇帝留下的基业继续同汉人王朝对抗到底,哪怕不能再复大清,也要保住关外的白山黑水。

否则,满洲一族必是族灭下场。

谁让满汉双方血债太深,根本无法弥合。

达都等人的决定使得因阿玛莽古尔泰被革去觉罗贬为庶人的费扬古泰白捡了一个皇帝,年号“大定”。

突然冒出来的大定朝让燕京的王五着实有些错愕,仔细琢磨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关外同江宁因为赵军的存在已经完全隔断音讯,为了自保关外那帮八旗官员必须得立个新主出来。

只不过这个大定朝离山海关太近,近到王五不得不将注意力完全转向它。

也怪布尔尼这个“大汗”烂泥扶不上墙,凭借扫荡科尔沁的威风竟然在彰武附近的养息牧场被锦州副都统晋昌偷袭得手,损失了几千兵马不说,连带着从科尔沁得来的上万匹战马也被清军缴获。

彰武一战不仅令盛京方面暂时解除来自侧翼蒙古的威胁,也极大提升了关外清军的士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大定朝正在向辽西走廊集结兵马,目的无非有二,一是阻止山海关的赵军向锦州进军;二是反过来向山海关进军。

在布尔尼那里的张丹发来密信,建议赵王当率精兵出关与清军在辽西决战,决不能放任清军在辽西集结,否则很容易再现山海关一片石旧事。

若关外清军再破长城入关,那赵军在京畿乃至北方的统治肯定会被动摇,到时别说各方观望的势力,便是口外暂时依附投降的蒙古人也会蛇鼠两端。

三省总督白秉贞也建议暂停对东南用兵,集中兵马解决来自关外的威胁,其认为东南的岳乐伪朝缺少水军,一时半会不可能出兵渡江收复江淮,故当趁此空当收复盛京,以绝岳乐幻想。

白所认为的岳乐“幻想”乃指两清合力,一击北,一击南,使赵军南北不能同顾。

大将高得捷也支持先出兵关外,理由是这会若大军渡江攻击岳乐,很有可能会让赵王成为天下“共敌”,若赵军轻易收复东南,弄不好内斗的吴氏一族迫于形势各自罢兵,那样一来赵军的战线就会拉得极长,要同时在西北、中原、东南三个方向应对反赵势力,再加上关外,当真是四面楚歌了。

在众人分析下,王五当即力断亲征关外。

早前部署在山海关的有瞎子万四的第六镇,以汉军八旗组成的两个镇,总兵力约三万七千人。

当下又调动原本派往江淮战场的汉军另两个镇,联同高大捷的忠勇镇前往山海关,又命正在天津组建水师的施琅将原天津、通州一带的降军、义勇万余人运往辽东,同时命山东巡抚周有德调动原登莱水营往辽东金、盖二州活动,不仅袭扰清军在辽南地区的堡寨,也要动员这些地方为旗人耕种的田奴发动起义。

关外为八旗充当田奴的多是历年来被掳掠至关外的汉人青壮,多以山东、北直人居多。对这些人,王五指示一方面动员家乡健在亲人随军劝说,另一方面则颁下一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