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郑成功为什么抗清 > 第413章 天子我也能做(第2页)

第413章 天子我也能做(第2页)

说明人心真正开始向背了!

王五没空理会杨熙在那卖空白委任状,由他去闹,毕竟人家把一个完整的山西给交了出来。

给崇祯迁坟的事基本定了,给福临搬家的事正在进行,米思翰上交的内务府孝陵陪葬清单显示,福临墓价值几百万两不在话下。

相关“专家”已经进驻,王五意思不全拿,多少给崇祯留一些,并决定在明年六月为崇祯正式迁坟。

同时加大对西北的政治攻势。

第一个要争取的就是张长庚力荐的好友贾汉复。

陕甘总督王五没许给杨熙,原因就是他许给了贾汉复。

现任陕甘总督白如梅不在西安,而是去了凤翔府坐镇,一方面是配合穆里玛对付吴军大将王屏藩,另一方面则是监视在平凉的王辅臣。

燕京沦陷消息传到西北后,吴军方面肯定是倍受鼓舞,清军方面则是如闻噩耗,军心动摇。

不过有个人却很后悔,此人自然就是那个蛇鼠两端的王辅臣。

马鹞子短短数月后悔了两次。

一是吴三桂死讯传到平凉,后悔没有在吴三桂起兵时第一时间站出与其划清界线,向大清表明自己绝不当叛臣的态度。

二就是燕京沦陷消息传来,后悔没有第一时间响应吴三桂造反,结果把自个弄的两头不是人。

王辅臣的部下纷纷劝说其立即叛清归周,可王辅臣还是举棋不定。

除了担心自己现在叛清在周朝那边得不到足够重视,也是因为陕甘总督白如梅领军监视他。

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王辅臣生了“投机”之念。

武昌的那位洪化天子不过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而在西北有一个光杆拉起几万人马占了兰州的楚王吴应麟。

这位楚王很能打,愣是在陕甘清军重围中在兰州打出了局面,与汉中的王屏藩遥相呼应,令得陕甘十几万清军分身无术,疲于应付。

一位年轻力壮能征善战的亲王,不比襁褓中的侄儿小皇帝更值得人投靠?

何况这位楚王身边还有吴三桂生前第一谋士方光琛!

事实上,得知吴三桂驾崩,夏国相拥立太孙吴世璠为帝后,方光琛心中就已经生出危机。

不是因为厌恶自己的夏国相成了大周朝的立皇帝,而是因为二公子吴应麟对武昌立他那个襁褓中的侄子为帝颇是不满。

这位曾被方光琛自己评价为妄自尊大的楚王对皇位俨然有了不安份的想法,具体表现就是吴应麟背着方光琛派人去游说王辅臣支持自己。

有了王辅臣这员悍将支持,吴应麟便能与之合力攻打西安,凭着这份功劳和他楚王的尊贵,西北战场的吴军至少有一半会支持他,如此,西安未必不能取代武昌成为大周朝真正的朝廷。

当吴应麟将自己欲染指帝位的心思“不经意”透露给方光琛时,这位吴三桂的首席谋士于心中暗叹一声后,给楚王献了三策。

第一策,就是马上派人联络光复燕京的赵王,只要获得赵王的支持,那楚、赵两家的实力就将超过武昌的那位假燕王。

赵王是很有可能支持楚王的。

因为这两位是嫡亲大舅哥和妹夫的关系。

赵王的妻子吴小蛮可是楚王根根哥最疼爱的妹妹,而根根哥也是赵王的亲岳母陈圆圆一手带大的。

二人之间的关系远不是夏国相那个大连襟可比。

第二策就是争取吴氏宗亲的支持,尤其是正在广东领军对付尚家的晋王吴应期的支持。

吴应期是吴三桂大哥之子,皇位肯定轮不到他,但这个晋王于吴氏宗亲影响力又很大,手上也有几万人马,如果吴应期能支持弟弟吴应麟继位,吴氏宗亲多半就会倒向二公子。

第三策就是出面劝降统领陕甘清军的平寇大将军卓布泰,以优待方针对待卓布泰麾下的八旗兵,这样就能兵不血刃收复西安。

吴应麟听后深以为然,立即派人奔赴燕京、卓布泰军中及广东。

然而此时的西安城中,巡抚贾汉复已经做出人生的重要选择,其对一众追随他多年的绿营军官道:“既然你们都没有意见,为防人多口杂,消息走漏,当先发制人马上举事攻打满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