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策划稳坐县令官免费阅读 > 第43章(第2页)

第43章(第2页)

陆久安点头:“要是东西好,说不定此书还能流传后世,造福后人呢。”就像《天工开物》。

梁木匠不敢置信:“小人也能留名?”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那是自然。后人谈起双层床铺,都知道是一个叫梁洪的匠人所造。所以梁木匠也要多多推陈出新了,争取添几样自己的得意之作。”

没有人会经受住扬名立万,流芳百世的诱惑,梁木匠也不例外,他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一辈子也就普普通通的过了,现在一个天大的机会摆在面前,如何不激动。

梁木匠认真回忆工艺细节,床架怎么做结实,踏板用什么木材合适,他都说得仔仔细细。陆久安在他的描述上又添加了一些诸如物品的生产背景和使用细则之类的,编撰成一本纲目类作品。

随即,陆久安召集应平所有的木匠投入生产,不到10天就往收纳所陆陆续续搬进去了近50张。

一开始双层床铺并不被人看好,然而等真正使用了以后,这些人就切实体会到了双层床铺的好处。容量大,占位小,对于家宅面积有限、人丁多的家庭非常适用。手里有闲钱的,当天就去找木匠打了一套。

陆久安忙里偷闲,窝进吾乡居的时候不由想起了韩致,不知道韩大哥那边怎么样了,如今在何处奔波追查线索?

韩致带着杨耕青一路疾驰,途经了几个县,见到了洪水之后各地的惨状。

这些县尽管也修了水利工事,但偷工减料敷衍了事,所以洪水一来,根本没法抵御。大水肆虐后,百姓种的粮食颗粒无收。

那些县衙开仓赈粮的时候,韩致粗略看了一眼,锅里的粥清汤寡水,著不能立,偶尔还能吃出碎小石砾,说是米汤都不为过。

韩致和杨耕青二人边行边沿路告诉他们,几十里开外有一处应平县,正在收纳流民,如果尚能行走,可以前往应平避难。

大多数流民都是麻木不堪,经过天灾人祸之后,他们已经失去了期待,唯有小部分人重新燃起希望,拖家带口往应平的方向而去。

杨耕青目露担忧:“将军,去应平要途径不少山林,那些地方有山匪的踪迹,这些百姓手无寸铁,就这样过去,会不会出什么事?”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韩致提了提马缰绳,朝着西南方极目远眺,视野掠过几个稀稀拉拉蹒跚前行的人影,攀过绵延起伏的山峰,落到白云深处,那里是应平的方向。

“身无分文,山匪劫来做甚,走吧。”

韩致和杨耕青达到江州城的时候,已经是五日之后,江州作为广木司的一个重要城郭,相比其他地方,情况要好很多,城墙修的高大巍峨,房屋鳞次栉比,街道上人流攒动。

他们兵分两路,杨耕青偷偷潜入城西的卫所,韩致则深入城东通判办公的地方,顺着马脚露出的部位开始顺藤摸瓜。

韩致轻手轻脚在袁通判的书房里翻箱倒柜,远远听到门外的脚步声和谈话声,迅速物归原处,腿上一个使力,翻身上梁。

门嘎吱一声响,来人正是书房的主人袁宏卢,他身后还跟着3人,韩致只消随意一扫,就认出了其中一人是江州的知府甄谓。

虽然此时书房里没有外人,四人谈话却仿佛隔墙有耳一般,声音不仅压得特别小声,而且说得十分隐晦。

韩致很久没当过梁上君子了,他一动不动收敛了所有的气息,如一只捕食前黑夜里耐心潜伏的猎豹,把四人说的话谈的事一字不落记在心里面。

等到他们吹灭了油灯,关上房门离去,所有声音都湮灭在夜色中时,韩致才悄无声息轻轻落在地上。

他活动了一下关节,把长久使用一个姿势带来的肌肉酸软慢慢消下去以后,回顾话里的内容,找到了先前不曾寻过的地方。

他修长的食指中指轻轻一夹,拿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就着月光囫囵翻了几页,又重新塞回去。

亥时初刻,两人按照计划在客栈汇合,交换彼此得到的情报。

韩致在袁通判府书房寻到的册子里记录了几个县名及几串数据,应平县就在其中,暂且不知其意。杨耕青扑了空,卫所只留守了无关紧要的虾兵蟹将,而都指挥使本人带着部下在勾栏院寻花问柳,醉心于女色。

韩致对册子上那几个县名颇为在意,出于行军打仗善计使谋的直觉,他决定挨个将那几个县造访一遍,或许真相就分散藏在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地方。

因为双层床铺的量产,韩致那商铺收纳的流民足足多出一倍,住在这里的,大多都是老人孩子,免疫力低下,陆久安特意把石大夫调往此处,每日对他们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

没想到就算这样严防死守了,在某一个早晨,石大夫的捡药童子行色匆匆地来报:“房子里面突然冒出许多咳嗽发热的病人,且在人群中有扩展之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