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皇后娘娘只想和离 > 就此决裂(第1页)

就此决裂(第1页)

太和殿,正殿,群臣毕至。

御阶之上,太后与少帝并坐。

太后身影隐在细密珠帘之后,只余一片模糊的轮廓,但依旧散发出威严的气息。

少帝萧厉玦眼下的乌青深重,眸中思虑比以往更重了些。他努力挺直背脊,维持着帝王该有的仪态。

阶下,大殿一侧,十四岁的沈砚身穿素白孝服,被两名带刀侍卫夹立而站。他身形瘦小,却脊背挺直,微跛的脚并未导致他的身形弯曲,站在那里,似一株风雪中倔强的青竹。稚嫩的脸上混合着恐惧、愤怒,和一种被强行催熟的硬气。

殿内肃穆。

陆恒渊低垂着眼帘,玄色官袍衬得他面容愈发冷峻。他指腹无意识,一遍又一遍捻动右手指拇上那枚墨玉扳指,冰凉的触感仿佛能压下此时心底翻涌的暗流。耳边,声声传来太后党羽户部尚书的慷慨陈词。

“……沈靖指挥失当,畏敌纵敌,致我北境兵败如山倒。三城沦陷,将士血染黄沙。更有沈墨被俘,通敌叛国,如此铁证如山!滔天大罪,国法难容!不严惩,无以正军心,平民愤!”

“臣,闻陆尚书有奏,沈家尚有男丁沈砚。虽年幼且身有腿疾,但忠烈之后,当承父志。可征召入伍,发配北境,戴罪立功。此乃皇恩浩荡,亦是沈家赎罪之唯一正途。请太后少帝准奏。”

陆恒渊眼底有寒光一闪而逝,面上却无一丝波澜展现。

这“征召沈砚”的流言……从北境惨败消息刚至京都,便有人放风,说是他向太后奏请。此刻太后党羽户部尚书当众提及,其用心昭然若揭。

太后这招移花接木,可谓一箭双雕。

既要离间他与沈萧本就岌岌可危的联盟,更是要借刀杀人,彻底斩断沈家最后一点血脉。

陆恒渊笑得隐秘,静立而听,不作任何辩驳回应。唯有指间那枚墨玉扳指,无声地加速了转动,显示出主人内心汹涌的杀意。

“陛下,太后,臣崔胤有本。”门下省给事中崔胤手持笏板,一步踏出,声音清朗刚正。

“赵尚书所言沈家之罪,桩桩件件,皆为前线一面之词及敌寇所送残肢血衣。此等孤证,尚未经三司会审勘验,岂能妄下定论,草菅人命?!”

他目光灼灼,直指核心:“沈砚年方十四,身患腿疾,连马背都难以攀爬,强行征召此等稚子,于军律明文不合,非但难振士气,反而显朝廷无人、律法昏聩。更……更会寒前线将士报国之心。”

“臣,崔胤,封驳此议!请陛下、太后明鉴!”他躬身一礼,腰杆弯得笔直,是不屈的风骨。

兵部职方司郎中周唐紧随其后:“陛下!太后!臣有北境监军张坚急报。沈聿将军重伤昏迷前,曾拼死留下只言片语,言之前狼牙谷遇袭,非斥候不力,实乃情报有误,疑有内奸构陷。”

他环视群臣,语气沉重:“而此次北境溃败,主因乃是主将骤失,军心大乱,指挥失序,绝非将士不勇。”

“当务之急是稳定军心,重整防线,彻查内奸。而非……而非在此危殆存亡之际,穷究问罪于一残弱稚子。此乃徒耗国力,自毁长城。”

珠帘后,太后的声音平缓传来,听不出喜怒,却似有万钧巨石悬顶压来,让人喘不过气:“崔给事中所言,有理。周郎中所报军情,亦需详查。但……”

太后微妙一顿,殿内空气骤然冻结,“国难当头,山河破碎,沈家之责,岂容轻忽?!”

“沈砚虽幼,亦是沈家将门血脉。为国效力,分所应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她这言语轻轻一推,便将沈砚推向了必去北境的深渊边缘。

“陛下以为如何?”

被问及,龙椅上的萧厉玦身子微微一颤。他看向殿下一侧,那在重压之下,依旧倔强挺直的沈砚身影,喉结滚动,眉心紧锁,心有不忍。

“母后与诸位爱卿所言,皆为国虑,朕深知。但,沈砚年幼体弱,身有旧疾,仓促入伍,确有不妥,亦违军律。此事”他延长一瞬,“……容后再议。”

“当务之急,应如周爱卿所言,稳定北境危局,查明狼牙谷及连败真相,揪出内奸。兵部、枢密院,即刻拟出增援善后方略,不得延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