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九重紫剧情介绍 > 第69章(第3页)

第69章(第3页)

窦世榜也是这么想的,他问母亲:“那您说现在该怎么办好?”

“有什么不好办的?”二太夫人笑道,“银子是寿姑的,她想给家里多谋份收益,这是好事,我们要帮她才是!”

曾贻芬因为王行宜没有处理好家事,差点被人抓住把柄,冷了王行宜好几年,可王行宜的运气太好了,在陕西屡战屡胜,就是皇上,提起来也赞了一声“不错”,朝中的位置只有那几个,你曾贻芬的人立了这样的功劳你都不提拔,可也不能挡着别人提拔。到时候好位置都被别人占了,对曾贻芬来说,也是个打击。

窦世榜也知道弟弟的处境。

他笑道:“范文书来找我,说看中了京都南大街翰林胡同的一个铺面,寿姑的意思是想买下来,正好我们在那里有个两间的绸缎铺子,因为格局有点小,生意一直不愠不火的,我看不如就卖给寿姑好了。他们做个笔墨铺子倒挺合适的。”

“你做主就行了。”二太夫人笑着,转移话题,问起过年的事来:“都准备得怎样了?”

“都准备好了。”窦世榜笑道,“今年田庄上的收益很好,比往年多送了四千斤粮食过来了。”

二太夫人笑盈盈地点头,有小丫鬟进来禀道:“四小姐过来了。”

第七十九章拜见

“今天怎么想到来看伯祖母?”二太夫人笑盈盈地拉着手问窦昭,二太夫人屋里当值的几个大丫鬟都或端了瓜果,或端茶水,或端了点心,都笑容可掬地招待着窦昭。

窦昭朝着几个大丫鬟点头打招呼,把到真定州给别刚毅上香的事告诉了二太夫人:“……送佛送到西。我看着别家的两位大姐无依无靠的,就答应了那别刚毅,若是他病逝,就让他的两个女儿投靠我。之前那别刚毅还好好的,这件事就没有声张,不吉利。”

东、西两窦的产业还在一块儿管着,并没有正式分开,二太夫人是窦家地位最高的女性,给她打一声招呼,既是礼节,以后别素心、别素兰姐妹在内宅行走,也会少些麻烦。

二太夫人有些意外,沉吟道:“你父亲可知道?”

窦昭笑道:“先给您说一声,您同意了,我再跟父亲说一声也不迟。还有六伯母那里,人进了府,只怕还要请六伯母帮着讲讲规矩。”

二太夫人听了就很满意了,她笑道:“这是好事,是积福的好事,我有什么不同意的?就照你说的,等到那别刚毅满了七七,就让那两个小姑娘进府吧!到时候你领了我看看。”

窦昭笑着应“是”,和二太夫人说了些闲话,就起身告辞了。

“先是要自己开铺子,然后把崔家的人安置到了铺子里,现在又收了两个‘义仆’,”窦世榜问母亲:“您看这事……”

二太夫人用茶盅盖拂着茶盅里的茶叶,淡淡地道:“不管是谁撺掇的她,一间铺子,几个人只怕满足不了她,还会有后招,我们也不要心急,暂且看看再说。”

窦世榜恭谨地点头。

窦昭去了纪氏那里。

邬善被家里人接回去过年了,太阳暖洋洋地晒在院子里,窦政昌一个人由贴身的小厮服侍着在院子里写春联。

这是从窦焕成那辈传下来的规矩。

窦焕成六十岁时致仕回家。在别人看来,他少年中举,子孙满堂,耳顺之年依旧耳不聋眼不花,是个有福之人。因而每到春节,就有很多亲朋故旧来求春联,想沾沾窦焕成的福气,求个好兆头,窦焕成本是个热心乡邻之人,自然是有求必应,自备纸墨为别人写春联。时间一长,来求春联的人越来越多,窦焕成精神不济,两个儿子、三个孙子都帮着写春联,后来发展到窦家的子弟只要字练到了小成,就可以在春节的时候给乡亲们写春联,这也成为窦家子弟学业是否有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去年窦政昌、窦德昌兄弟俩就有资格写春联了。

窦昭奇道:“十二哥呢?”

窦政昌满头大汗,趁抬头答话的空当拽了块帕子擦着额头:“四妹妹来得正好,快帮我去找找芷哥儿——我们两个今天要写四百幅春联呢?我一个人怎么写得完?”

那汗也不知道是急出来的还是热出来的?

窦昭笑道:“等我去给六伯母请了安就帮十一哥去找人?反正十一哥也不帮在这一时。”

正屋暖帘一晃,采菽笑着走了出来。

她曲膝给窦昭行了个礼,笑道:“太太说好像听到四小姐的声音,我们还都道是太太听错了,没想到真是四小姐来了。”一面说,一面转身掀了暖帘请她进去,“崔姨奶奶可好?四小姐上次送给我们太太的水仙和腊梅全都开了,满室的清香,太太不知道多喜欢呢!”

因为纪氏的缘故,六房的丫鬟、婆子都很尊敬崔姨奶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