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写在书签上 > 四十 黄昏与橄榄(第2页)

四十 黄昏与橄榄(第2页)

——看来这顿饭,是时候认真对待一下了。

周六是个好天气。阳光干净,风也温柔,像是特意为某些事准备好的氛围。

城市醒得不急不缓,街道一侧的梧桐叶泛着亮光,连咖啡馆门前的桌椅,都显得格外安静从容。

有些日子,是一开始就带着一点预感的。而今天,就是那种日子。

鹤野影艺空间位于一条老街尽头的拐角,一栋灰白色的两层小楼,外立面种了满墙的爬山虎。不张扬,却在安静中自带某种气场。

这天的展览是关于“城市静止时刻”的专题摄影展,参展摄影师多是国内外独立创作者,作品不多,但极挑眼。

刘奕羲到得不早,展厅已经进来了一些人,但气氛仍旧安静克制,观众三三两两地散在展区之间,仿佛每个人都与某幅作品私下达成了一种默契。

她着装简单,步子轻缓,在人与照片之间来回穿梭,整个人几乎融进了光线和影像的流动里。

她一向喜欢照片。

不是热衷于拍摄本身,而是喜欢那些被镜头捕捉下来的瞬间——它们静静地停在那里,却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旅行时,她更喜欢站在画面里,把一束斜阳、一道剪影或某个沉思的表情交给镜头。而真正让她沉醉的,是之后翻看照片时,那种被情绪撞中的感觉。

刘奕羲站在一幅黑白人像前,沉默良久。照片中是一位坐在石阶上的老妇人,眼角有着深深的皱纹,嘴唇紧抿,眼神倔强又脆弱,仿佛凝住了半生未说的话。

她没听见脚步声,只觉旁边的空气突然多了某种熟悉的气息。

“你也喜欢这一幅?”一道低而温和的男声在身侧响起,不近不远,却像穿透了空气的质感,落进了她的耳朵里。

刘奕羲微微一怔,缓缓侧过头去。看到沈之骁站在那里,神情比上次见面时更松弛些,仿佛这座城市本就是他的地盘,而他们的偶遇,只是随时间自然推进的下一幕。他穿着黑色衬衫,套着深灰针织外套,手中拿着展览手册,站姿松散却不失风度,像是画廊里某位常客。

刘奕羲看着他,眼底漾出一丝意外,却又不全是惊讶。她轻轻扬了扬嘴角,像风吹过水面,漾起一圈温柔的波纹:“……我们,又见了。”

沈之骁低声一笑,眉眼间藏着月色未散的从容:“最近,好像总在同一个时空转身。”他顿了顿,语气微微一轻,“是巧合,也像命题里早就设定好的伏笔。”

他们肩并肩地缓步而行,脚步不急,像在穿过一座静默的时光隧道。

展厅深处是一条半弧形的长廊,墙上悬挂着几幅尺寸不一的人像摄影作品,黑白与冷色彩色交错呈现,灯光极其克制,只做柔光铺陈,恰如其分地衬出每一张照片的呼吸感。

沈之骁在一幅黑白照片前停下。画面里,一位中年女性正站在厨房窗边洗碗,背对镜头,光从窗户倾泻而入,在墙上投下一道长长的影子,而她身旁幼小的孩子,也将剪影嵌入母亲的影子之中。

他目光微敛,低声读出旁边的小字:“‘无数次回忆起母亲的背影,却从未正视她背后那道光——它来自厨房,也来自她默默站立一生的地方。’”

刘奕羲站在他身侧,目光静静落在画面上,良久未语。

她开口时声音很轻:“像是每个人记忆中都有的一帧。模糊,却一直都在。”

沈之骁点了点头,侧头看她:“你小时候也常看见这样的背影?”

她笑了笑,却没有回答,眼神不自觉落向下一个作品。

那是一张色彩强烈的画面,一名倒立的舞者悬在剧场幕布前,灯光在他背后炸开一圈圆弧形光晕,整张照片都被一种微妙的静止感包围,仿佛某一瞬的失重。

她凑近说明牌,念出那句注解:“《逆光:献给未能说出口的谢幕》。摄影师写道——‘有些舞姿,从未面对观众,只献给幕帘背后的自己。’”

沈之骁缓缓开口:“我喜欢这一张。克制、孤独,却不悲伤。”

“像很多人都跳过的那支舞。”她轻声说,语调很淡,却带着某种说不清的感同身受。

空气里忽然沉静下来,只剩光在晃动,仿佛每一幅画面都有自己的心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