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唐宫 > 翻天覆地(第1页)

翻天覆地(第1页)

神龙元年的四月,注定是不平凡的四月。

自中宗李显因墨敕一事之后,竟是连续三天罢朝,任宰相们如何纳谏仍拒绝上朝。最终宰相们不得不退一步,命吏部将韦氏封王的敕书诏告天下。

墨敕斜封首例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短短一个月内,中宗竟是连发一百余份有关人事任命的墨敕斜封,其中除了中宗为太子时的旧部外,其余大部分均为武三思一党。因人数众多,竟至南衙如菜市场一般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五月十五日,敬晖等人率领百官上表,提出“五运迭兴,事不两大”。以敬晖为首的百余官员在明堂向中宗谏言。

“陛下,自古金木水火土五运五德风水轮流转,李武两家不能并存;当年武周时期,大唐宗室子孙几被斩尽杀绝,几乎没有封王者,如今怎能让武氏子弟与李家子孙并肩封王?如今大唐归来,而武氏诸王还能保留王号,并居京师,简直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前所未有之事。臣请求陛下为社稷计,贬抑武氏诸王,顺应天下民心。”

李显看着殿下又是人头攒动,慷慨激昂,这次他已有了之前的经验,未直接表态,而是说:“兹事体大,容朕慢慢思量,从长计议”。

退朝后,中宗即命上官婉儿起草了一封回复敬晖等人奏表的敕书,是为《答敬晖请削武氏王爵表敕》。

敕书如下:

“昔则天大圣皇帝肇基立业,近五十年间内辅外临,为天下殚精竭虑,夙夜在公。于外平定突厥,稳定边疆,于内劝农桑,薄赋役。于内于外绍缵洪绪。

李千里今已册封成王,而霍王李元轨、韩王李元嘉、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等人欲酿祸国之乱,乃乱臣贼子,于天不容,而非不容于周。

朕承自李武血脉,以储君诞登大宝,故李武本为一体,均为大唐子民。昔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定天下,分封异姓之王。况武氏诸王乃朕之舅家,与高祖异姓王族远近亲疏更是云泥之别。

岁初张昌宗、张易之祸乱朝纲,三思、攸暨皆悉预告凶竖。虽未亲冒白刃,亦早献丹诚。事后,朕对诸卿之功,加官尽爵。而对诸武之功,未有赏赐,而降其王爵,实已抑武,朕已有愧心。”

次日,中宗李显更是以嘉奖有功之臣之名,下诏封敬晖为平阳王,恒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并赐黄金绸缎、雕鞍御马。同时罢其政事。

同时对五人异姓封王,彻底绝了众人再以异姓王攻讦武氏一族的后路。

中宗一番操作,明升暗贬,将宫变一应众人排除在了权力圈外,而大权尽归武三思。

五月十七,张柬之请辞汉阳王,告老还乡,中宗准。

五月十八,相王李旦请辞左卫大将军,请回相州封地,中宗准。

景行坊张府。

管事张同正在指挥下人收拾箱笼,前日陛下的一应赏赐张柬之竟是一分未动,悉数收入库房。

从书房里传来张柬之的声音:“张同,无须带过多事物,只带上常用之物即可”。又转头对正地收拾打包书册的时雨说:“书册只带架子上的,其余的先收到箱子里,待你日后到了令狐府,一并带走”。

不说还好,张柬之这么一说,时雨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了下来。

张柬之见状,放下手中书册,把时雨拉到椅子上坐下,头疼道:“鱼儿,昨日就说好了,祖父是暂时回襄阳,待年末你出嫁之时,祖父还要回来操办,怎么现在又哭起来了。”

时雨深吸了几口气,暂且止住了抽泣,瓮声瓮气地说:“我知道,就是忍不住嘛”。

她扬起了小脸,可怜兮兮地说:“我能不能先和祖父一块回襄阳,等婚期快到了再回来”。

“胡闹!婚姻大事,又不是过家家酒,要准备多少东西,哪能一两天就可办妥,到时候别让令狐家挑出错来”。

时雨被张柬之吼地缩了一下脑袋。张柬之又心疼,放低了声音:“鱼儿,从荆州来时,你也知道,祖父是抱着赴死的之心来的。如今大事已了,祖父还能安然回乡养老,已是最好的结局。否则再晚些时日,恐有人从中做梗。若到那时,不仅于我,于你也多有不利,所以现在祖父必须走,明白吗?”

现在朝中武三思只手遮天,就连相王都要暂避封地,更别说祖父了。道理都懂,可是自小时雨从未和祖父分开过,况下次祖父来时,她都要嫁人了,一想到这里,时雨就难受得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