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看完一圈,转头吩咐:“叫人写一块牌子。”
“上头就写一句话。”
“锅里的是你们扔下的。”
“以后谁敢再来,别带兵。”
“带料。”
“火我们这边现成的。”
写牌的是那个抄写老汉,没用毛笔,就拿烧过的木签刮了几笔。
风吹过来,牌子嘎吱响个不停。
朱樉站在坑边看了半晌,忽然道:“传令,开道,归营。”
程敬一愣:“不守着?”
“不守了。”
“火够了,味也出来了。”
“再守下去,锅就糊了。”
“北平不靠一仗吃饱。”
“咱得慢炖。”
“一仗一味,一锅一城。”
“该走的走,别忘了带炊具。”
“下回哪边开灶,锅就搬哪。”
张弘范走过来,低声问:“主公,青璃会不会反扑?”
朱樉点头:“早晚的事。”
“他们这回丢了炮、烧了马、撒了粮,回去要是没人赔——下一波就不是探火的,是抬锅的。”
“但不怕。”
“他们不管抬锅来,抬灶来,抬人来。”
“咱只管煮。”
“锅在,火不熄。”
“那北平——就不翻。”
回北平的队伍没打锣,也没立旗。
朱樉走在最前头,身后是烧得乌黑的锅盖、折掉的长杆,还有半截拖回来的青璃炮壳,全用骡车拉着,嘎吱嘎吱地响。
百姓站在城边看,没人喊,也没人笑。
只一个个盯着看,看那锅车一寸寸拖过,看那烟灰还没散尽的铁皮,看那旧马鞍上,绑着一块布:
【锅底见,北线熬】
进了城,朱樉没进宫,也没进帅帐,第一站直奔南市灶口。
那儿的百姓守着大锅煮野菜粥,前些天刚修了灶台,锅还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