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大宋道医苏衡 > 120130(第6页)

120130(第6页)

此时已过黄昏,天色暗沉。苏家的驴车快要到达南薰门时,恰好赶上赶猪人赶着数量庞大的猪群入城。苏家的驴车只好往一旁避让。

“这么头猪,得有上万头了吧。京中居民能吃得下这么多猪吗?”苏轼惊讶道。

“自然可以。这里可是京城。”苏洵道。

“现在是什么时辰了?该不会快关城门了吧?我们要等这些猪全部进城了才能走吗?”苏轼抬头看了看天色,不免有些担心。

“看来是的。”苏辙应道。

于是,苏家一行人硬生生看着十几个赶猪人有条不紊地赶着数万头猪进了南薰门。这些赶猪人也是有本事的,如此庞大的猪群,他们只有十几个人,猪群却丝毫没有走乱。

“总算没有猪在城外了。咱们快些走吧,城门都要落锁了。”苏轼心急地催促道。

赶车人一扬鞭,驴车行至南薰门下,却调转了方向,往东边的保康门而去。

“嗯?城门不是就在眼前吗,怎么不进去?”苏轼皱起眉。

“此门是京城南门,正对着皇宫大门,除了天家车驾,平常是禁止寻常士庶通行的。我们要进城,只能从两边的城门进去。”苏洵对此却毫不意外。

“为什么?人不能走,猪却可以?这不合理!”苏轼叫嚷道。

“京中就是这般规定的。只有民间待宰的猪可以通过南薰门进城。”苏洵道。

苏轼不服气地嘟嘟囔囔:“好奇怪的规定……原来堂堂京城,竟是人不如猪?”

第125章第125章银鱼糯米粥

月明星稀,观门落锁,偌大的五岳观与枝头鸦雀一般沉寂下来。

“咚咚咚”,不知是何人月下敲门。守门人困倦地打了个哈欠,慢吞吞地去开门,一边卸下门栓,一边嘀咕道:“奇怪,今晚第一波来打夜胡的人怎么这么安静。”

自从进入腊月,京中贫者就会三五成群地乔装成鬼神,或敲锣或打鼓,总之就是动静很大地挨家挨户上门乞钱。京中百姓称之为“打夜胡”,据说这是一种驱除邪祟的方式。五岳观的守门人已经习惯了喧闹的锣鼓,这次骤然听见礼貌的敲门声,竟有些不习惯了。

观门一打开,站在外头的不是来打夜胡的人,而是穿戴正常的一家人。这个点了,总不能是来上香的吧?守门人奇道:“你们找谁?”

这个时辰,苏衡已经沐浴更衣,穿着寝衣在床头看书。烛火寂然燃烧,照亮一室。

“嘭嘭嘭”,门外传来几声急促的拍门声,苏衡还未来得及抬头,就有人急不可耐地破门而入,急哄哄地嚷道:“小师兄!你家里人来了,现在已经在会客室了!”

苏衡神色一变,手中猛地用力,好好的医书被捏皱了一角:“我这就去。”

苏家人已经在会客室翘首以盼了。苏轼坐不住,直接站在门口望穿秋水。苏辙和苏轸也不遑多让,不过两人性子比苏轼要稳重得多,好歹还能按捺住心绪,坐着等候。

“阿兄!”站在门口的好处就是能够第一个看见苏衡的到来。月光皎皎,君子谦谦。苏轼眼巴巴地看着苏衡披星戴月而来。自家兄长那清俊又熟悉的眉目一入眼,苏轼的眼泪“哗”地一下就不受控制地留流下来了。

“呜呜呜呜呜……阿兄,我好想你……”苏轼顶着一对荷包蛋眼,三步并作两步扑向苏衡,抱住他劲瘦的腰部就开始哭叽。

这下子,苏辙与苏轸也坐不住了。

“大哥!”

“兄长!”

看见苏辙渴望又不好意思的眼神,苏衡张开双臂,示意道:“过来吧。”

“呜!”苏辙瞬间沦陷,忘记了害羞,像小时候那般扑进了长兄的怀里。

苏轸绞着手帕,眼巴巴地看着。她如今已经是十七了,不再是小时候可以缠着兄长在兄长怀里撒娇的小姑娘了。可是——可是她也好想和兄长贴贴!苏轸咬了咬下唇,又难过又不甘心。

“轸儿出落得越发好看了。”苏衡自然看了出来,不愿让小妹难过,伸出手亲昵地摸了摸苏轸的头。

温暖的感觉从头顶传来,苏轸看着苏衡柔和下来的眼睛,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兄长还在眉山的岁月。因几年未见而产生的一丝生疏就在兄长的抚摸下消失殆尽。

“这群孩子……”程氏站在门边,看着四兄妹相处融洽的景象,欣慰地笑了笑。

苏洵伸手将爱妻揽入怀中,为她挡去微凉的夜风,感慨道:“咱们一家,总算团聚了。”

次日便是除夕。五岳观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洋溢着过节的喜气。

药房隔壁的小厨房的烟囱升起屡屡炊烟,那是苏衡在亲手熬煮银鱼糯米粥。

苏家一行旅途奔波,在路上吃得并不好。苏衡昨夜不着痕迹地给苏轼和苏辙把了把脉,发现他们多多少少有些脾肺虚弱,便打算今日早起给家人熬煮一锅银鱼粥。

银鱼干制后营养成分更高,最适合用来补益虚损。糯米甘温柔黏,既能养脾又可润肺。最后加入去腥健胃的生姜,调味的猪油和食盐,一锅香软可口,又能健脾补虚的银鱼糯米粥便熬好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