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大宋道医35 > 110120(第4页)

110120(第4页)

赵祯听了满耳朵的“外戚擅权”“贵妃干政”,虽然他下令时,对朝中言官的反应有所预料,但是这凶猛程度却是在他的意料之外。不就是任命爱妃的伯父为三司使么!自己贵为皇帝,想让自己心爱女子的家人得个一官半爵,竟也如此艰难。

言官猛如虎啊!

“好了,那朕改任张尧佐为淮康军节度使,包爱卿意下如何?”赵祯耐着性子,好气温声地征求包拯的意见。

熟料,包拯等谏官反对得语法激烈:“万万不可!还请陛下三思!”

“节度使不过一个粗官,为何不可?”想法屡屡被包拯等人否决,哪怕赵祯脾气再好,也有些恼怒了。

“太祖、太宗均任过节度使一职,此官尊贵,如何能算粗官?”包拯也激动起来,不由自主地往前迈了几步,离天子更近,滔滔不绝间,唾沫星子都喷到赵祯脸上。

赵祯顶着一脸的唾沫:“……”

跟在包拯身后的唐介、吴奎等谏官也纷纷躬身力谏,末了,还异口同声道:“还请陛下三思,收回成命!”

赵祯默默用龙袍拭去脸上的唾沫,不情不愿却又无可奈何地道:“……朕知道了,就依你们所言。”

张尧佐一事暂告一段落,包拯等人见目的达成,纷纷告退。徒留赵祯在殿中望着包拯等人离去的背影,郁闷不已。

“希仁兄,你方才激动之下,险些冲到陛下跟前了。得亏陛下宽仁,不计较你喷了他一脸唾沫星子。”吴奎走在包拯左侧,目露揶揄之色。

“希仁兄立场坚定,不像某些人,一听陛下称任命张尧佐为三司使乃中书省的提议,便骤然息声。若非后来看出端倪,知道此乃陛下的主张,陛下不过是推在中书长官头上,以避言官,某些人怕是要临阵倒戈了。”唐介冷哼一声。他留着一小把山羊胡子,打理得干净整齐,端是一副板正严肃的模样。

吴奎闻言,变了脸色,冷声质问:“唐子方,你这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我说某些人,又没指名道姓,你这般激动作甚?”唐介淡漠地扫了吴奎一眼。

“你!”吴奎正欲发作,却被包拯拦住。

“好了好了,你们两个都别吵了。陛下已经收回成命了,我们自己人怎么反倒闹起内讧了。”包拯伸出两手,把一左一右的两人安抚住。

“嗯?此处怎么开了家铺子?我记得这是张贵妃之兄,张化基的产业吧?”行至皇建院街,包拯发现新开张的一处铺子,眯起眼道。

“不错,是张化基的。”吴奎博闻强记,凭借超群的记忆力,十七岁便高中进士。既然他也说那铺子是张化基的产业,那百分百不会错。

“虽是张化基的,但已于去岁租了出去,月租三十贯。”吴奎补充道。

“三十贯?皇建院街一带的铺子月租少说也得四十贯,以张化基那贪财的性子,他不出价五十贯一个月就算不错了。”唐介冷哼道。

“这的确反常。”包拯陷入沉思。

“我们不如进去看看,我倒挺好奇这店家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令那爱财如命的张化基低价将这铺子租给他。”吴奎饶有兴致地提议道。

唐介不置可否,包拯便作主领着两人往那铺子走去。近前细看,发现上头牌匾上提了五个大字——苏氏养生馆。

“苏氏养生馆?莫非与大相国寺南的那家是同一人开的?”吴奎突然出声道。

“什么大相国寺南?你在说什么?”唐介皱了皱眉。

吴奎本不欲理会唐介这个古板,但转头看见包拯也投来询问的神色,顿了顿,只好道:“几个月前大相国寺南边新开了家铺子,也叫‘苏氏养生馆’,听说提供什么推拿服务,二十文一刻钟,因为不贵,很多市井小民都爱去。”

“很多人爱去?可是这一家门前却冷冷清清的,生意好似不大好啊。”包拯道。

三人正欲入内,却被在大门处负责迎宾的一位药侍拦住:“抱歉,本馆今日接待的客人已满。几位若是想入内体验我们的养生项目,可以领一个号码牌提前预约。明日的号还剩五个。”药侍说着,捧出一个银盒子,里头装着五枚青玉质地的方牌,上头分别写着‘伍’至‘拾’的数字。

“你们这店分明没什么人,怎么就满了?”原本只是对这个馆主有些好奇,现下被药侍拦住,口口声声说什么要“预约”,吴奎逆反心理上来了,非要进去看看不可。

“馆主有令,本馆每日只接待十位客人。实在抱歉。”药侍态度恭敬但是语气却十分坚决,没有丝毫转换的余地。

“你们这养生馆,是做什么的?”唐介板着脸问。一日才接待十位客人,铺租每月却要三十贯,这馆主总不能是倒贴钱做买卖的吧?

“这是本馆提供的养生项目还有价目表,几位大人请过目。”药侍见包拯三人没有领取预约牌的意向,默默将银盒收了起来,转而取出三本册子。

唐介原本因为怀疑这养生馆的馆主与张化基有交好,因此一直带着审视的目光打量这家铺子,但等看到这本册子,眼神突然一变:“这封面是范公的亲笔题字?”

“不止呢,首页的词作,

是欧阳永叔的手笔。“吴奎翻开一页,惊叹道。

“那词作背面还是司马君实的贺文。”包拯的眼神闪了闪。

三人心下惊异,手下飞速翻阅着苏氏养生馆与其说是“价目表”不如说是宣传册的册子。除了封面的题字,首页的贺词与贺文,里头每一个养生项目名字后面,都附上了一首小词。这些词作者不是文坛大家便是朝中重臣,每一个名字搬出来,都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能引得这些词作者的追随者们纷至沓来。

晏殊、庞籍、富弼、韩琦、苏洵……嗯?这个苏洵是谁?

包拯翻页的手顿了顿,没听说朝中有这号人啊。这般想着,包拯用眼神询问三人中记性最好的吴奎,吴奎也无声摇头。

“这个苏轼、苏辙又是谁?这两首词——虽然稍显稚嫩,但灵气十足,尤其是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诙谐有趣,把药膳的妙处一一道来,读来如同酣畅淋漓。”相公们词作自是一等一地好,但后面苏氏三人的词作中,唐介对这个叫“苏轼”的词作倒是颇为喜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