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李长青想,那天之后就没有好好说过话了呀。
摸了人就应该多说两句话啊,李长青最后看了眼二楼,拔腿朝厅里走去。
老屋里有不少眼熟的师傅,打听得知都是一个年轻姑娘招募他们过来做翻新工作。
小安的工作效率真是没得说。
李长青也没和师傅闲聊,大概说一下屋子里哪些地方需要注意,赶忙回铺子车木头。
他也得早点带着东西去修门框。
孙明这一天就追在李长青后面跑了,见他回来,当场升堂,逼问他到底载着竹听眠上哪去了。
“没上哪,”李长青仍然觉得莫名其妙,“就把她带回老屋,然后她就自己上楼了,不搭理我。”
“不搭理你?”孙明一个字都不信,“那怎么不见她上别人的车,就上你的车!你没问她刚才和谁说话吗?”
“干嘛要问。”李长青搬着木头用眼神示意人站远点。
孙明憋了一肚子话要说,李长青启动车床,以噪音对抗噪音。
孙明无法,只好扯着嗓子问了最后一句话:“那你生日!要请她!来!吗!”
李长青装作没听见。
他已有好多年没过生日,但老妈说今年不一样,无论如何希望能在那一天好好吃顿饭,邀请了孙明和王天,还有其他几家多年来一直帮助李长青的人。
生活开始有了起色,李长青当然知道老妈在开心什么,没道理阻止,老妈和三婶提前两天开始准备菜,时间正式来到本年的九月十二号。
不论谁想起来都颇为感慨,想想三个月前李长青在过什么日子,现在,陈兰终于可以把自己去城里带回来的补习班资料拿出来。
“长青啊,我都听说了,好多人七老八十都重新考大学,而且你是不经常让你三叔给带资料书回来么?试试?”
很久没有在老妈眼里看到这样的光芒,李长青感恩地接过来,抱了抱老妈说自己会认真考虑。
母子俩没说几句话,陈兰又哽咽起来,最后还是三婶进屋,笑呵呵地打趣,让李长青赶紧去镇口带老太太回来,客人马上就到。
老太太身体向来硬朗,平时也没别的爱好,家里的地没往外承包,种了果树。早几年种田这事儿就是一个老人的爱好,直到家里出事急着凑钱,地承包出去也换不来多少,老太太干脆搞了辆推车,坚持每天去镇口卖水果。
一车水果的重量不是闹着玩儿的,所以家里人轮换着每天把老太太送过去,晚些再接回来。
即便现在已经不太需要老太太继续卖水果挣钱,但她已经有了习惯,每天出去走走对健康也好,所以家里都支持她。
最近,已经有好几次,老太太在饭桌上宣布自己交到了一个朋友,很聊得来。
她积极参与生活,并且愉快地尝试新朋友,不忘夸奖李长青,说因为有这个孙子,让她都能活得快乐一些。
三叔年近半百仍爱在老妈面前现眼,乐于和大侄子争宠,“妈,我这几年都在戒烟,已经小有成效,还是省了很多钱的。”
这几年。
亏他好意思说,三婶都听乐了。
张桂香更是直接戳破,“你多抽点,人没了一样省钱。”
李长青咬着菜闷头笑个不停。
老太太作为一家子的精神骨,那是一把火烧了七十多年都不见熄的脾气。
交了朋友,不晓得是什么样的人。
李长青想起这个就觉得好笑,答应着乐呵呵地跨出门槛,路上绕去老屋,没想好要怎么开口邀请才合适,在门口略加踌躇,很快被院里的师傅告知竹听眠早已出去溜达,不晓得去哪。
李长青只好去接老太太和她的水果推车。
*
竹听眠和七旬老太张桂香的友谊始于一场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