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文学

三五文学>败家子的青云路科举 > 结认义亲(第2页)

结认义亲(第2页)

不过这些跟旁人无关,他们这些围观百姓只想到一件事。

那就是江涵哥只要还占着义兄的名分,就不能动杜玉娘,否则就是乱|伦,要处以绞刑的。但这败家子不能娶,别人可以啊!杜玉娘若只是江涵哥的义妹,而不是他的未婚妻,他们这些人、或者他们的儿子、侄子,不就有机会娶这个不用彩礼还如花似玉的姑娘了么?

“江涵哥,这事你想得周全。”马上就有人附和了。

段于廷也马上要开口。就在这时,一个粗豪的声音蓦地插话。

“江涵哥,我今早都看见你只能吃橡子充饥了,就你这样,还想养个小姑娘?”

古大勇的嗓门比他娘子的还大,遇事嘴巴还比脑子快,每次都是话说出口了才知道事情严重。要不是因为这张嘴,他也不至于在县衙几十年了,还是个壮班差役,连捕头都没有混上。

这不,才回家,人还没到呢,先把江涵哥穷得一粒米没有,只能吃橡子充饥的事抖了出来。

街坊们一听,看向江重涵的目光更复杂、更鄙夷了。

——还真是个败家子!

——都穷到只能捡橡子充饥了?夸什么海口呢!他能养得活这小姑娘?

“古大叔,正是因此,才不能随便成亲,以免耽误姑娘家。”江重涵坦然面对自己的穷困,解释之后,又看向段于廷:“段教谕?”

段于廷哪里不管什么养得起、养不起,关键是几句话就能抵消他那二百两银子。

“好,既然你这么说了,我便在此见证,今日江涵哥……”

“江重涵。”江重涵纠正。

古代得读书举业或成人后才取大名,因此原身只有江涵哥这个小名原身小名叫江涵哥,刚好和他的名字重叠两个字。现在原身父母已逝,他也十六岁了,江重涵用原本的姓名给自己取名,倒也不算出格。

段于廷懒得计较,顺着用了:“……江重涵与杜氏结为义亲,待杜氏兄长归来或杜氏年满十八,再行归宗。余氏,你去倒碗茶来。”

余大娘满脸不忿,又因为丈夫的关系,知道段于廷跟知县的猫腻,不敢多言,只好默不作声进屋用粗瓷碗倒了碗茶出来,递到段于廷面前。

段于廷没接,抬抬下巴:“见礼之后,这义亲便结成了。杜氏,你奉茶与江重涵。”

颍安县的百姓虽然敢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却不敢当面多说什么。现在段教谕发话了,连古大勇都不敢再做声。

杜玉娘也看清了情况,从余大娘手里接过茶,双手捧到江重涵面前,盈盈拜下,口中道:“义兄饮茶。”

江重涵将茶接过,尝了一口。

就这样,在公俗道义上,他已经是这个小姑娘现在唯一的亲人。

按下满心复杂,江重涵一手将茶碗还给余大娘,另一手托着杜玉娘的胳膊肘将人扶起来:“义妹快起来,地上冷得很。”

杜玉娘站起来,不再往余大娘身边躲,只抱着包袱乖顺地站在他身后。

“好!好!”段于廷大笑起来,“如此,我与江家之间的事便了了!”

说完,摇着洒金川扇儿,头也不回地走了。

江重涵又朝四周拱了手:“我知道咱们颍安县行商之人多,烦劳各位行走喝茶时说上一句,就说临洮杜仲文杜府的千金如今寄寓颍安江家,等着兄长归来做主。如今我家中贫寒,过些日子再谢大家。”

前几句众人听进去了,后几句却当他放屁,看完了热闹,哄然散了。

只有古大勇夫妻还在。

余大娘的心情也很复杂,但事已至此,千言万语只能换作一声叹息:“都饿了吧?到我家去坐一下,我给你们兄妹蒸饼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